总集类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纂本书主要收录了《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蜡谏宠州吁》以及《曹刿论战》等文。
-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土 编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于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张玲,康风琴编暂缺简介...
-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著暂缺简介...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清)吴调侯选编;张国风注释本书收录先秦至明末的散文222 篇。其中包括极省量骈文,譬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每篇都附有注释和评点。 本书收入了文章以先秦的《左传》、《战国策》,两汉的《史记》,唐朝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的为最多。选编的兴越所在,衡文的标准亦轼的为最多。选编的兴趣所在,衡文的标准,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收韩文而不收他的《张中丞传后叙》,录柳文而未收《段太尉逸文而不收他的《中丞传后叙》,录柳文而未收《段太尉逸事状》,选明文而未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均未免使人有遗珠之憾。其次,某些篇日思想平庸,说理迂腐,亦无文采可言,暴露了编者的思想局限性。尽管如此,瑕不排瑜,从总体上看《古文观止》仍不失为古文选本中的佼佼者。
-
千家诗(宋)谢枋得编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本书的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表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都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朱子家训》双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本书将《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合为一册,加以注释、语译出版,意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一份资料,其次则是为蒙学书的爱好者提供一种便于阅读的版本。
-
洛阳伽蓝记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 主编本《逐字索引》所附正文据《四部丛刊》三编影明如隐堂本《洛阳伽蓝记》。今除别本、类书外,并据其他文献所见之重文,加以校改。校改只供读者参考,故不论在[正文]或在[逐字索引],均加上校改符号,以便恢复底本原来面貌。本《逐字索引》所收之字一律划一用正体,以昭和四十九年大修馆书店发行之《大汉和辞典》,及一九八六至九九零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之《汉语大字典》所收之正体为准,遇到有异体或伪体,一律代以正体。逐字索引的编排为:1.以单字为纲,旁列该字在全文出现之频数,按频数下按原文先后列明该字出现之全部例句。2.全部《逐字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列;一字多音者,只于常用读音下,列出全部例句,异读请参《汉语拼音检字表》。3.每一例句后加上编号表明原文中位置。
-
古诗源(清)沈德潜选编本书分为古逸、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魏诗、北齐诗、北周诗、隋诗等。
-
乐清书书集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樂清市文聯早就有意于蒼萃樂清歷代書畫作品為一集,經多年努力,得各方支持,今始克成。此集上起兩宋之交,下迄當代,作者近二百人,人各一件,雖難免遣珠之憾,然已堪稱洋洋大觀,一编在手,足以見吾邑書畫成就之大概矣。樂清立縣, 自束晋始,迄今計一千六百年。境内川原秀美,束甌三雁,樂清據其二,地不可謂不靈,然則立縣幾近八百年而藝文之事始盛,究其因,蓋與樂清長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有關。及宋室南渡,温州頓成重鎮,衣冠競至,吾邑人文始隨之蔚然焕發,文學、書畫的歷史亦自此開其端。王梅溪一代名臣,詩文之外,書法亦犖然可觀。畫家則有倪端世,以擅畫雁蕩著名,事見袁釆《雁山圖序》,惜無作品傳世。翁卷、劉黻均是詩文名家,劉黻僅有“源遠泉”三字摩崖存世,翁卷則片墨無存,我們無法知其書法成就。其後元、明兩朝,吾邑文壇藝苑名家輩出,元有李孝光,元末明初有朱希晦,明有朱諫、李經敕、何白等,其中李經敕以書法名世,何白被譽為詩書畫三绝,兩人皆有作品存世。有清一代,吾邑雖乏書畫大家,但才俊之士亦復不少。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惜造化弄人,歲月無情,自南宋迄于晚清,八百年間,人此書畫集者不過七八人而已,被湮没者不知凡幾,豈不可嘆哉!因此,編此書畫集,遠者鉤其沉,近者選其粹,以傳之久遠,使後來者不復有黄塵古道之嘆,其意義不言而喻。
-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清)于敏中、等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