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类
-
郭崑焘集·郭崙焘集(清)郭崑焘 撰,王建 等校点《郭崑焘集郭崙焘集》包括《郭崑焘集》和《郭崙焘集》两部作品。其中《郭崑焘集》由清人郭崑焘撰,包括《云卧山庄诗集》、《云卧山庄家训》两种,取光绪十年至十一年湘阴郭氏岵瞻堂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郭崙焘集》由清人郭崙焘撰,收录《萝华山馆遗集》五卷。
-
周寿昌集(清)周寿昌 撰,王建,田吉 校点《周寿昌集》收录了周寿昌一生的经典著作,包括:《思益堂诗抄》、《思益堂古文》、《思益堂词抄》和《思益堂日札》。周寿昌,综其一生,考据与辞章兼治。为考据,与同时的曾国藩、郭嵩焘等一起为湖南汉学争得一席之地,且影响了一大批后进。为辞章,骈文最著,其诗歌足称湖湘巨擘,其词亦可观。作为学者,修养全面,业余从事书画,精于书画金石之鉴藏,甚乃深通医学。
-
李寿蓉集(清)李寿蓉 撰,袁慧光 校点李寿蓉(1825-1895),是“湖湘五子”之一。《李寿蓉集》收录了李寿蓉的作品,以1943年湖南印务馆《天影盦全集》版本为底本。全书分为文存、榆囹读史草、新乐府、诗存、书札、外集等部分。这些作品,对于揭示清代社会矛盾和披露官场险恶,从不同角度为研读清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沅湘通艺录(清)江标 编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戊戌變法的前一年,湖南學政江標在自己任期(一八九四-一八九七》届滿之際,编選刊出了一部奇書 ——《沅湘通藝錄》。江標在《叙》中介紹编這部書的緣起:「使者奉天子命,視翠三年,歲、科兩試,既畢,例有試牘之刻。丁酉(一八九七》秋冬之間,编校試者之作,不易一字,裒而刻之。」作為管理一省翠務的官員,江標在三年任期内,要在省内諸府和直隸州巡回主持歲考、科考,每處按臨兩次,以熚考决定生員等级黜陟,以科考决定生員是否具有鄉試資格。書中听選,正是這些考試的優秀試卷。 在科舉時代,主考官將考生的試卷選编成「課士錄」以供士子揣摩學習,奉就十分風行,不足為奇。但《沅湘通藝錄》却與傳統的「課士錄」大不相同。 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都是出自四書五經,又規定以朱熹的注疏為準繩,考生皆「代聖人立言气從形式到内容都極其僵化。所以傳統的「課士錄」以八股文居多,稱為帖括气不少考生索性捨弃四書五經,專門鑽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的帖括。《沅湘通藝錄》則打破了舊翠的樊籬,開始涉足新學的領域。
-
尚书古文疏证(清)阎若璩 撰,黄怀信,吕翊欣 校点《尚书古文疏证(套装上下册)(附古文尚书冤词)》介绍清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被认为是“伪古文《尚书》”的“定案”之作,长期以来享有盛誉。如黄宗羲曾谓其“取材富、折衷当”,“仁人之言,有功于后世大矣”(《尚书古文疏证序》);纪昀等人谓其“反复厘剔以袪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四库全书提要》)。《尚书古文疏证》原书八卷,目録凡列一百二十八条,有缺失。此书为《尚书古文疏证》之点校本,且有详细的导读,可帮助读者理解。
-
清代缙绅录集成冯立昇清代刊行缙绅录是为了掌握官员的动态信息和方便联络,鉴于官员的任职不断变化,为保持信息的准确,需要反复续修、重修,这样就有许多种缙绅录问世。又由于其时效性较强,新的一出,旧的就被废弃,因此早期刊本存世的很少。加之清末民初兵燹水火频仍,遂使缙绅录大量散失。因此成规模、成系列地收藏清代不同时期刊行的缙绅录,其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缙绅录在国内外藏书单位中最为齐全,含章蕴秀,价值亦高。年代最早的为雍正四年刊行的《爵秩新本》,最晚的为宣统四年春的《职官录》,涵盖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八朝,三百余种。此次清代缙绅录整体汇集,以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原貌影印,装帧考究,成皇皇120卷鸿篇巨制,以满足海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购藏之需,学者研究之需,并籍此促进学术的发展,文献典籍的有效保存。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集部《葵花宝典》的镜面效应 编本书以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为依托,围绕千年奇书《葵花宝典》的来龙去脉展开论述,深度剖析这部奇书对江湖格局和近百年武林史的影响。作者大胆推理,小心求证,梳理了百年间名门正派的倾轧算计、魔教内部的权利纷争等缘起、发展和变数,推理缜密,吐槽强大,令人信服,惹人喷饭,不失为一部将考据和吐槽完美结合的奇书。读过本书,我们会发现,一部《葵花宝典》的流变史,就是一部厚黑学在江湖世界的展开史。
-
唐诗宋词元曲马松源 编暂缺简介...
-
乐清书书集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樂清市文聯早就有意于蒼萃樂清歷代書畫作品為一集,經多年努力,得各方支持,今始克成。此集上起兩宋之交,下迄當代,作者近二百人,人各一件,雖難免遣珠之憾,然已堪稱洋洋大觀,一编在手,足以見吾邑書畫成就之大概矣。樂清立縣, 自束晋始,迄今計一千六百年。境内川原秀美,束甌三雁,樂清據其二,地不可謂不靈,然則立縣幾近八百年而藝文之事始盛,究其因,蓋與樂清長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有關。及宋室南渡,温州頓成重鎮,衣冠競至,吾邑人文始隨之蔚然焕發,文學、書畫的歷史亦自此開其端。王梅溪一代名臣,詩文之外,書法亦犖然可觀。畫家則有倪端世,以擅畫雁蕩著名,事見袁釆《雁山圖序》,惜無作品傳世。翁卷、劉黻均是詩文名家,劉黻僅有“源遠泉”三字摩崖存世,翁卷則片墨無存,我們無法知其書法成就。其後元、明兩朝,吾邑文壇藝苑名家輩出,元有李孝光,元末明初有朱希晦,明有朱諫、李經敕、何白等,其中李經敕以書法名世,何白被譽為詩書畫三绝,兩人皆有作品存世。有清一代,吾邑雖乏書畫大家,但才俊之士亦復不少。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惜造化弄人,歲月無情,自南宋迄于晚清,八百年間,人此書畫集者不過七八人而已,被湮没者不知凡幾,豈不可嘆哉!因此,編此書畫集,遠者鉤其沉,近者選其粹,以傳之久遠,使後來者不復有黄塵古道之嘆,其意義不言而喻。
-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清)于敏中、等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