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类
-
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国藩 著1935年,为纪念《曾文正公全集》刻印成书60周年,由桐城派国学大师叶玉麟、出版家朱太忙等人,收集整理了多方面的文献,终于整理出了有30册之巨的《曾氏家藏本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前清曾国藩,官位最高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真的像小皇帝一样。他书念得多,他知道已经过了头,不是好事情,就为书房题名“求阙斋”,以明其志。人皆求圆满,曾先生求 阙要求欠缺一点,不能盈满。地位愈高愈谦虚,所以他能够保得住,一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相当好。这是他自己有德行,修善积德,后人能遵遗教,所以富贵能 常保。南怀瑾: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 “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最多一二十人而已。清朝的曾国藩的谥号“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来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谨严,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因为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历史的公平,对了就对了,不对就是不对。所以中国人说,作人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十六岁时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并在这里通读了《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青年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曾经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许多著作,在对其成功事业深深敬服的同时,对其文章品格也真诚仰慕。在毛泽东长沙求学期间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涤生日记,官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日厚日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曾涤生《圣哲画像记》三十二人: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颅秦姚王。曾文正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毛泽东在1915年6月25日写给湘生的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对于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又评论道:“仆观曾文正为学,四者为之科。曰义理,何一二书为主谓《论语》、《近思录》,何若干书辅之。曰考据亦然;曰词章曰经济亦然。”他把这部书和姚鼐编辑的《古文辞类纂》进行了比较,指出: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到了晚年,毛泽东还说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一生推崇曾国藩,效法其治军、教子经验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文正公全集》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当蒋介石接见打了胜仗的将领时,最高的赏赐就是送一套《曾文正公全集》。蒋介石的带兵思想、修身方式基本上都承袭自曾国藩,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蒋介石也深受曾国藩的影响,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要他读曾文正公家书和王阳明全集。蒋介石说,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他细细参阅。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回信就说是他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蒋介石还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他读,《曾文正公全集》有蒋介石的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
-
曾国藩全集(清)曾国藩 著《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曾国藩全集》的修订本。《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此次修订,新增五十万字,以增收佚文为主要内容。奏稿部分新增24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1993年版台湾“故宫博物院”《先正曾国藩文献汇编》。批牍部分新增2件。诗文部分增收80余件。读书录部分增收新发现之曾氏后人誊录的《诗经》批注。日记部分增收道光二十一年元旦日记及咸丰元年、二年间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与同治八年、九年、十年间的《无慢室日记》。家书部分增收20余件。书信部分增收40余件。所有增收之件的来源,均于该页脚注中注明。 除此以外,改正初版中的个别差错,弥补其不足之处,也是这次修订的要务。在编排上,尤其以诗文部分变动较大,用功颇多。修订者借助学术界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将每篇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考订,然后依类依时重新排序。
-
韦应物集校注(唐)韦应物 著,陶敏,王友勝 校注《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以南宋书棚本为底本,校以乾道递修本、元修本、明治字本、四部丛刊本、《全唐诗》等,以宋人诸总集、类书参校。注释以笺疏为主,简明扼要,并辑录大量诗评。书后附有名家序跋、诗评、传记资料、年谱等。是为迄今为止最完善、最精的也是唯一的韦应物全集校注本。韦应物是中唐重要诗人,诗风澄淡精致,自然秀丽,兼有陶渊明、二谢之长。名句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雨歇林光变,塘绿鸟声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能先择自然山水中最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景色构成意象,具有明丽典雅的色彩美和音乐美。
-
王令集(宋)王令 著,沈文倬 校点本书列入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王令(1032~1059),字逢原,是北宋仁宗时在江淮一带颇负盛誉的青年诗人。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深受后者的奖掖。他的诗风,或清新,如《舟次》,或豪放,如《暑旱苦热》、《龙池二绝》等。其古诗大都格调高古,出语奇峻,颇具韩愈、孟郊的风格。他的近体诗也不乏开阔矫健的表现方式与境界,而近于杜甫律绝的风格。其散文成就虽不如诗歌,却也内容充实,寓意深刻。王令的诗文在死后由其外孙吴说编为《广陵先生文集》,未曾刊行,只有抄本流传。到1922年始有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校以其他四种本子,凡诗、赋、文21卷,另有《拾遗》、《附录》、《年谱》、《序跋提要》等。校点者沈文倬先生(1917~2009)是著名经学家,被喻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
-
韦应物集校注(唐)韦应物 著,陶敏,王友胜 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注释以笺疏为主,简明扼要,并辑录大量诗评。
-
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潜 著本书是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陶潜(369-427),寻阳(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弃官归隐后以诗酒自娱,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自然真朴,情韵醇厚,对后世影响极大。本书以清人陶澍注《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南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笺注综合前贤旧说,而又多所匡正、补阙。于陶渊明生平经历、交游、诗作背景、主旨等项创见尤多。书后附《陶氏宗谱节录》、《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评论选辑》等栏目。此次重版,作者修订了校勘和注释两方面的问题,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力求贡献给读者一个更加可靠的文本。
-
曾国藩全书(清)曾国藩 著,邹博 主编为官治国的宝典修身齐家的圣经曾国藩不仅是“千古完人”、“官场楷模”,还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文字最多的人之一。1875年,曾国藩去世后的第三年,为彰显这位“中兴第一名臣”文章功业,清廷颁下谕旨,令李翰章等人编撰出《曾文正公全集》156卷,约350万字。但它的辑的仅仅是曾国藩文章中的一部分。曾国藩生前的所有文字的底本、副本以及大量藏书都被曾氏后人藏在湖南湘乡曾氏老家中,由专人看管曾藩生前的所有文字的所有文字的底本、副本以及大量藏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带走了曾国藩的亲等日记,秘不示人。解放前夕,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带走了曾国藩的亲笔日记和一部分家书原件去了台湾,其余仍留在老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新编的《曾国藩全集》正是依据大陆和台湾保存的这些资料,参照有关书籍整理而成,它的总字数约1500万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曾文正公全集》,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最大的一部名人全集。曾国藩既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又是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鼻祖;是最好的父亲、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长。如此多、如此高的美誉加于一身,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曾国藩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之所以魅力永存,之所以“热度”不减,之所以令那么多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在于他给后人留下很多极具实用价值、任何人都可以“照本宣科”的东西。曾氏著作称得上千古不朽之作,无论是家书、书信、日记、奏稿,还是诗词、文集、论文,都通俗易懂,语意精深,文笔流畅,文理清澈,极富阅读和收藏价值
-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容庚 著,莞城图书馆 编容庚先生一生出版专著二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满足学术界研究的需要,编辑成《容庚学术著作全集》,整体出版。此次收入的专著共二十四种,除《金文编》、《殷周青铜器通论》外,均据初印本制版,以存原貌。数十篇学术论文结集为《颂斋述林》。兹列《容庚学术著作全集》书目如下:殷契卜辞 与瞿润缗合著,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三年卜辞研究 北京大学讲义,一九四二年金文编 科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按,此本有作者批校订补,实第四版之祖本)金文续编 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秦汉金文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九三一年商周彝器通考 哈佛燕京学社,一九四一年殷周青铜器通论 与张维持合著,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按,此次增附刘翔《容庚手批校订〈殷周青铜器通论〉遗稿整理》文)中国文字学形篇 燕京大学研究所讲义,一九三一年(按,有作者批校订补)中国文字学义篇 燕京大学研究所讲义,一九三二年(按,有作者批校订补)宝蕴楼彝器图录 北平内政部古物陈列所,一九二九年武英殿彝器图录 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四年颂斋吉金图录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三年颂斋吉金续录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八年海外吉金图录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五年善斋彝器图录 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六年西清彝器拾遗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四〇年金石学 北京大学讲义,一九二六年古石刻零拾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四年简体字典 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六年颂斋书画录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六年伏庐书画录 燕京大学考古学社,一九三六年历代著录画目续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〇〇七年(按,据作者手稿影印)颂斋书画小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二〇〇〇年(按,据作者手稿选编影印)丛帖目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一九八〇—八六年颂斋述林 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按,此次增补《甲骨学概况》文)。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集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 编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
-
梁溪先生文集(宋)李钢 撰本辑为《无锡文库》之第四辑《无锡文存》,主要收录历代无锡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文集或珍稀史料。无锡历来被誉为人才辈出、人文营萃之地,所谓「苍圣造端,文教聿起,泰伯入吴,肇基梅里,由是人文之盛,冠于南国。硕彦辈出,著述繁实」(高铄泉《锡金历朝著述书目考》序》。明代以前,无锡地区就已出现顾恺之、李绅、尤袤、蒋捷、倪瓒等一代名家;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硕彦辈出,著述繁实」的特点得以充分地体现。据对《江苏艺文志.无锡卷》 一书的统计,古代无锡地区(包括江阴市和宜兴市》有著述存世或见于载籍的作者,从东汉到兀代有一百四十余家,而明清时期则多达四千四百余家。其中,尤以诗、词、曲、文别集为多,并且涌现了如口天炳、陈维崧、万树、顾贞观、嵇永仁、杨潮观、周济、蒋春霖等一大批在全国范围内广有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文人。本书包含《梁溪先生文集(一)》《梁溪先生文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