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
竹人录续录金元钰 , 褚德彝 著《竹人录》一书分两卷,上卷是竹刻家小传,每篇皆先简单介绍该竹刻家的字号、里贯、世系、师承等,然后着重介绍其所擅长的竹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卷集录了与竹刻相关的诗歌文赋等四十余篇。《竹人续录》也有两卷,一卷辑录诸书中所载竹刻家,间有德彝案语,记述其所见竹刻作品;另附一卷《竹尊宧竹刻脞语》,皆是与竹刻相关的遗闻佚事。《竹人录》和《竹人续录》所记竹刻名家和名作,很多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次整理点校《竹人录》,是以时代最早、讹误较少的清嘉庆十二年刻本为底本,主要参校民国十一年嘉定张尔延铅印本。嘉庆本所缺部分,则据张氏本补录。褚德彝《竹人续录》成书较晚,由吴湖帆于民国十九年刊印。本次整理点校即是以此为底本。
-
长物志考槃余事文震亨, 屠隆 著《长物志》十二卷,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南直隶长洲人(今江苏苏州)。《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类目,涉及现代学科中的建筑、动物、植物、矿物、艺术、园艺、历史、造园等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全书最为核心的部份,为园艺、建筑、艺术等学科,对举凡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日用文化及其精神追求,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对晚明文人的生活方式做了百科全书式的概览,使之成为研究晚明物质文化、建筑营造、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参考数据之一,是古代造物艺术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考盘余事》四卷,明屠隆撰。隆原名屠儱,字长卿、纬真,号赤水,又号溟滓子、冥寥子、一衲道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等,生有异才,以诗文雄明隆、万间。本书首卷介绍书版、碑帖,次卷品评纸、墨、笔、砚、画、琴等,末两卷则记载和收录香、茶、炉、瓶及起居、盆玩、文房等一切器用服饰之类。全书所列名目较为琐碎,论述也较为详尽,加之屠隆文辞章句,往往于“率不经意”间流露出其天纵之才情,读来令人口含余香,使得《考盘余事》不仅成为屠隆笔记文学作品之代表,从其内容而言,也是今天研究晚明文人生活起居、文房用具之类器物的重要参考数据,对传统造物艺术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造物艺术及其审美研究,也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印典朱象贤 著《印典》,八卷,首一卷,清朱象贤撰。象贤,字行先,又字圣涵,号清溪,苏州府吴县人。监生。少从杨宾、沈德潜游,与钮让、白长庚等相友善。先后任泸溪及玉山县丞、万载知县之职秉性敦厚,自奉甚俭。所学渊淹,书法遒劲。着有《闻见偶录》、《印典》等。象贤以行世印谱著作,多排列篆文、钮式之体,少制度、品评、纪述之作,因作是编。《印典》一书,搜罗宏富,去取精审,编排合理,体例谨严。八卷十二门之架构,印史异闻,制度器用,故事诗文等皆有涉猎,堪称印林经典名著。是书卷首分载钮让《序》、让《金玉印章歌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贤自序、《印典例言》等诗文四则。正文八卷,十二门,即: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事、综纪、集说、杂録、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卷末附朱象贤侄廷诏、白长庚二跋。是书之版本,似有如下四种:康熙六十一年朱之劢刻本,雍正十一年朱氏就闲堂刻本,乾隆间宝砚山房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就闲堂本、宝砚山房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皆祖朱之劢刻本,或为后刻,或为迻录,流布印林。本次点校,以清乾隆年间宝砚山房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
-
国朝画征录张庚, 刘瑗 著《国朝画征录》三卷、《国朝画征续录》二卷,清张庚撰。《国朝画征补录》二卷,清刘瑗撰。张庚(1685-1760),原名焘,字溥三,后改今名,字公之干,号浦山,又号瓜田逸史、白苎村桑者、弥伽居士。浙江秀水人。乾隆元年(一作雍正十三年)荐举博学鸿词。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称其“不为科举业,为文简老朴实,诗亦新颖,五七言古体颇见古人堂奥。兼精六法,所作山水气韵深厚,自成一家。”著作颇丰,有《通鉴纲目释地纠缪》、《补注》、《国朝画征录》、《续录》、《强恕斋文钞》、《诗钞》、《五经臆》、《蜀南纪行略》、《短檠琐记》、《瓜田词》等。《国朝画征录》、《续录》记清初至乾隆初年画家,人各一传,或合传,论其宗派渊源、造诣深浅,凡画家有名论精言,多摘入传。画作未经寓目,得之传述者,附录其姓氏里居与所长之画,不加品评。偶于传后作论赞,发挥画理处尤见精到。余绍宋称其“评论得失虽觉有所偏,如推崇麓台过当,而诎渔山太甚之类,然大体尚不失其平。”“方兰坻记其友朱仲嘉言,谓多遗漏。冯冶堂作《画识》,指其错误。然浦山原以“画征”为名,则遗漏原所不讳,一人之见有限,则错误亦难保其必无,不得以此遽议是书之失。”(《书画书录解题》卷一)《国朝画征录》始撰于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完稿,乾隆四年于睢州开雕。后张庚又作《续录》二卷,初刻时间地点不详,或在乾隆中期之浙江秀水。有题京都墨林斋翻刻本,时间不详。传入日本后亦经数次翻刻,有宽政九年(1797)名古屋静观堂玉润堂刻本、宽政十年名古屋风月堂刻本等。其书在同光以后流传甚广,有同治八年三元堂刊本及重修本、光绪十三年扫叶山房刻本、光绪十九年积山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一年江都刘氏刻本、宣统二年上海中国书画会石印本等。民国时期又有有正书局(1919,铅印本)、扫叶山房(1922、1936,石印本)、神州国光社(1934,铅印本)等多家机构相继出版,其间有将书名改作《清朝画征录》者。刘瑗,号晴江,阜阳人。撰《国朝画征补录》二卷,以继张庚之作,续其所未及,并收其所偶遗。然记叙多简略,或为经眼,或为转述,不若张作之精当有法,于画理亦少己见。所收人物偶有与张作重复者,如南楼老人,与《国朝画征录》卷下之陈书为同一人。《国朝画征补录》初刻于道光五年,后未见翻刻。本次点校《国朝画证录》、《续录》以乾隆时刻本为底本,参校扫叶山房刻本等。《国朝画征补录》以道光刻本为底本。
-
石渠随笔阮元 著《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一书。《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篇幅短小,便于检阅,《续编》菁华所在又多萃于此书。而且《随笔》虽小,体例却甚为完备,每幅书画之题咏、跋语、年月、姓名、笺素、尺寸、印记等,多加著录,足资考证。第二,《随笔》考据精审,明辨真赝,多能订其谬误,从文史的角度详细著录了有关文学、历史、典制等方面的资料,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笔》中一些内容为《续编》所无,有更为珍贵的价值。如卷六董其昌行书所用朝鲜进表,《随笔》详录朝鲜国王李倧进表内容,此表不仅《续编》不载,明代诸史籍及朝鲜《实录》中皆不录,而此表可证补《明史》之缺,及与《李朝实录》的相关记载相生发,史料价值极为珍贵。第三,《随笔》较集中地反映了阮元的艺术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如评宋人《司马温公独乐园图》时他认为“唐以前人画宫室,一门一径,皆有考证。至宋,此风渐替,至明更微,于此二画可见也”,就明确地反映了他“艺术必与学问相通”的观点。
-
御制耕织图爱新觉罗·玄烨 题诗,焦秉贞 绘图清康熙《御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一部传世经典。不分卷,清圣祖康熙题诗,焦秉贞绘,朱圭、梅裕凤镌刻。书前有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1696)序言。《耕织图》即绘刻完成于此年。图绘农村耕作、蚕织绩纺的场景,凡四十六幅,耕织各半。该图据南宋初期楼璹《耕织图》原意而绘,保留原图中的楼璹五言诗,增删部分图目。每幅图上方又有康熙亲书诗文。画法上,融入西方焦点透视法,纤细秀丽。刻法圆润秀挺,曲尽其妙。全书可谓诗、书、画、刻“四美具”。
-
世界印文化概说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温州博物馆、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弘一法师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神州国光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清)张照等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经历三次编纂的清代最大规模的宫廷书画作品著录,书中涉及的书画主要为自晋、六朝、隋唐直至清朝当代的中国古代书法、绘画、碑帖、版刻等作品。《秘殿珠林》专门著录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书法、绘画作品。《石渠宝笈》著录其他一切内府收藏的书画。《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编纂人员都是清代宫廷的翰林文臣,大多是当时的书画大家、研究专家、著名学者,代表了当时书画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经过这些翰林学士的甄别、坚定、遴选后,基本确保了著录的书画都是宫廷收藏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