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类
-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著,舒士彦 点校《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
三国志(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是一个部纪传体史学名著,史学界把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稱“前四史”。
-
梁书(唐)姚思廉 撰,熊清元 校注同以往《梁书》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具有如下特点:1.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必备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的出版,填补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无注的空白,把对《梁书》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阶段。2.版本校勘《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时参校了其他七书二史和《通鉴》及其《考异》的相关部分;类书、总集、别集、新旧出土文物中与梁代历史及人物有关的内容,本书亦有取资;古今有关《梁书》的校勘成果,本书尽可能搜罗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处。3.校注特点本书以卷为单元进行校注(《武帝纪》三卷为一单元除外)。在具体校注中,梁书原作者姚氏父子为避讳而改字者,本书一律回改,如“萧景”、“萧深藻”回改为“萧”、“萧渊藻”,一是为全书一致,二是为合于历史真实。各本确定有误之处,本书进行改正,并出校记加以说明;疑有误处,仅出校而不改原文。4.繁简取舍(1)人物本书于《梁书》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传者不出注;史书中无传者,除关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书有传者,一般仅简述姓名、籍贯、所在何书何卷,以备检索。职官方面,本书区别时代而作注。(2)职官六朝职官之名称、职掌、班品,屡有因革。本书皆区别其时代而作注。南齐及梁初职官品级,现存文献无全面完整之记载。《唐六典》及有关类书有所涉及,本书直接采用,注中不赘说明。梁天监七年以后职官,大体依《隋书?百官志》作注。注释大通三年以后将军名号班次时,则以天监七年革选时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为准,注明某号将军与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中之某班同班。(3)地名本书注州、郡、县,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县以下,一般不注何镇;一般地名之今地则尽量具体。本书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区划大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为依据。个别区划有较大变化者,如重庆市从原四川省划出,不在此例。5.各史互补本书于《梁书》所载史料,有所补充、辩证。《南史》后出,且其梁代部分以《梁书》为蓝本。故本书一般不以《南史》补《梁书》。但《梁书》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释之者,本书有所参考。其他散见于他处之文献,且有史料价值者,则酌情使用,或转录,或简述而备索引,视其篇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