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总类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刘心明 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7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 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 著《性命古训辨证》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最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
五经异义疏证陈寿祺,曹建墩 编《清代学术名著丛刊:五经异义疏证》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内容涉及昏冠、聘问、锡命、丧祭、明堂、社稷、争役、田税、器物、乐舞等,每论证一事,辄具今古文经家法,以明其统绪源流,并裁以己意,择善而从。嗣后郑康成对许慎《清代学术名著丛刊:五经异义疏证》提出辩难,撰《驳许慎五经异义》一书。然自隋唐以来,许久失传已久,后人虽多有辑佚者,但仅存百余篇。清人陈寿祺取王复本、庄述祖本、钱大昭本、孔广森本参订之,其中篇题可考见者有二十五事,有顺序者《田税》第五,《天号》第六、《罍制》第八,依次排列,其他无篇次者则以类相从,略具梗概。又采诸经义疏、诸史志传、《说文》、《通志》及其他学者着述,与许、郑相互发明者,以资稽核,附以己意,加“蒙案”二字,进行疏通证明,加以解说,成《疏证》三卷。自唐儒作《五经正义》,专主郑说而许义渐晦,然其详析异同,旨趣所在多可考见,陈氏辑本较之于他本,实属较优之本,经其疏证,许书几将恢复原状。故有论者谓之“汉师遗说,略见条流”。陈氏此书对两汉经学的研究,尤具重要参考价值。《五经异义疏证》的版本,有嘉庆十八年(1813)三山陈氏刻本(家刻本)、《皇清经解》本(学海堂本)等。本次点校,以三山陈氏刻本为底本,以《清经解》本为通校本。
-
四书五经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金刚经坛经心经地藏经药师经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四书五经孔子 等著《四书五经(套装共4册)》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集。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
四书五经孔子 等著《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的最精华著作,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我们节选了《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子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写组 编写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漠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 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Ikm巳》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物質互換,還有精神的溝通。絲綢之路概念的緣起,是對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研究,對精神文化的關注稍顯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方其他各國的交流。儘管到了今天,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開拓,形成沙漠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三個部分,可是仍然無法包容中国與東亞、東南亞諸國交流的内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商貿交流的線路,也不完全相同,在歷史時間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所有這些,便是我們提出漠籍之路(booknad)的原因。 漠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漠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漠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於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漠籍之路明確,探究的範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漠籍之路作為打開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鑰匙。
-
四书五经何亚辉 编著《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五部书。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儒家经典,我们又陆续增编了注释、译文部分,谓之《文白对照四书五经》。该书的出版缘于我国从隋朝兴起的科举制度,试卷的命题必出自教科书和指导人们思想行动的上述儒家经典。由于“儒家经典”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因此,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西方学者甚至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佛教思想并称为世界四大思想瑰宝。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仍然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称它们为人类生毋中的一部活哲学。世界经济管理大师们称“儒家经典”是现代管理的“圣经”。直至今天还发挥着臣大影响,并形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大中华文化圈”。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应该在更新、更广泛的领域里,重新认识该书,积极借鉴其价值,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
-
四书五经杨杰 主编《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淳熙年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熹将这四种著作用作小学教科书,并为它们作了注解,叫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一名由此得以流传。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多从《四书》中出题,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考生的必读书。《五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因《四书》和《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是士子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所以后人将其合刻为《四书五经》。明代已有学者将“四书五经”用于书名,可见《四书五经》合刻本不会晚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