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部
-
古籀汇编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影印四库全书珍本本社 编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皇帝诏求海内遗书。次年于京师开[四库全书馆],开始规模空前的丛书巨著——《四库全书》。前后参摄其事者有皇室郡王、六部大臣及各地名儒学士四千余人,分别进行编选书目、确定版本、校勘文字、订正讹误、撰写提要等工作,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综编抄录第一部,凡三午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分装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总字数约九亿九千九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每书首冠提要一篇,自先秦至清初的重要典籍基本汇于一编。《四库全书》整理保存古籍之动甚伟,其在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有关四库的目录、辑要及续书等丛书的编辑蔚成风气,形成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库学》。由于原书僅存四部,且分藏数地,藏书者对其珍爱有加,自然不便轻易示人,一般人难睹原书风貌。
-
四书集注章句·四书通证宋·朱喜、元·张存中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 “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社 编《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宫宁御花园的“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四库全书荟要》共463种,20828卷,11178册,下设若干子目。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四库全书荟要》成书后,乾隆欣喜若狂,题诗一首:全书收四库,荟要粹其精。事自己巳兆,工今戊戌成。于焉适枕柞,亦欲励尊行。设日资摛藻,犹非识重轻。《四库全书荟要》修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命运多舛。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藏于“味腴书屋”中的那套《四库全书荟要》被化为灰烬。而存于“摛藻堂”里的那套《四库全书荟要》,则一跃成为天壤间仅存的孤帙。但朝廷大内,宫禁森严,一般人无法涉足“摛藻堂”而得窥《四库全书荟要》。直到1924年,清逊帝溥仪迁出皇宫,民国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图书,才发现《四库全书荟要》依然尘封故处,安然无恙,触手如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将此书运往重庆,1949年,又将此书运往台湾。本次出版的足本《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普通精单行本595册,为了方便查阅,在出版时,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目录索引,使用起来,比原书更为方便。这次出版采用了现代技术对原书进行影印,每页分上下两栏,纳原书两页,文字相当于二号字大小,原书缮写,行款清晰依旧,跃然纸上。内文均采用优质双胶象牙黄纸,仿旧如旧。精装本采用进口高档荷兰装饰布为壳面材料,烫金压凹,尤显贵重。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篇目浩大,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是“康乾盛世”的巅峰之作,中华千年文化溶于其中。其最大的版本价值在于“钦定御览”,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准备的书。我们吉林出版集团用现代影印技术出版该书,精心制作,再现传统文化神韵,系列开发,满足不同读者需求,是对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粹的继承和发扬,是对这个集足本、孤本、正本、善本、珍本、秘本为一体的传统文化版本的抢救。《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堪称天下第一版本,是出版价值、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书法价值、欣赏价值、传承价值、馈赠价值集于一身的难得的出版项目。
-
学海类编(清)曹溶 辑,陶樾 增订《学海类编》为清代大型丛书止《收书四百五十种,计八百一十卷。按民国九年(一九二○)上海涵芬楼据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二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的影印本题,此书为清曹溶辑,陶樾增订。曹溶,字洁躬,一字秋岳,号倦圃,别号金陀老圃,明末清初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崇祯十年(二兰一七)进士,官御史。清顺迨兀年,授原官,后屡起屡踬,历官户部侍郎,降广东布政使,再降山西阳和道,以裁缺去官。工诗词,精鉴别,嗜藏书,尤好收宋元人文集。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陶樾,字艾村,浙江秀水人,系曹溶门生。《学海类编》依四部分类法,全书分为经翼、史参、子类、集余四类。
-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 编《中国丛书综录(共3册)》收录丛书2797种,均系古典文献,分《总目》、《子目》、《索引》3册,其中《总目》分《汇编》《类编》2部分,《汇编》分杂篡、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经、史、子、集4类;所收丛书为北京图书馆等41个图书馆收收藏,除《四库全书》、《宛委别藏》系录自前人目录外,余均按原书著录;《子目》收子目共70000多条,《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等。横排繁体字。
-
曾国藩全书豪华精装朱明青 主编本套书包括:《曾国藩全书 第一卷》、《曾国藩全书 第二卷》、《曾国藩全书 第三卷》、《曾国藩全书 第四卷》、《曾国藩全书 第五卷》、《曾国藩全书 第六卷》这六本书。一代名臣的思想再现 官场绝学的宝贵资料
-
中华典故陈君慧,徐继素 编著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1.典制和掌故;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以编者个人的理解,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逸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在民众中约定俗成。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在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读者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华家训郑宏峰 主编《中华家训》分为上下册,收有颜氏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许汝霖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训、张之洞家训以及历代家训精华选编等,上自汉代下至清末,皆以名人名训为主旨,由此便可通晓历代家训之大概。考虑到有的家训篇幅较长,仅选其中精华部分,为便于渎者朋友阅读,本书对所有家训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这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宋朝赵匡胤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广见闻,增智虑”。《中华家训》正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扩大青少年读者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本书是众多家庭教育读物中的上乘之作。为了使本书更具完整性和权威性,在编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有一些极好的理论,我们进行了引用并稍加编辑,在此对这些理论的倡导者表示谢煮。
-
中华谚语郑宏峰,姜瑞良 主编谚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生产谚语。是人们在总结生产经验时得出的智慧。包括天象、时令耕作、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春雨贵如油”、“马无夜草不肥”等。 二、社会谚语。反映世间百态的内容。如“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一正压百邪”、“有钱能使鬼推磨”、“挂羊头,卖狗肉”等。 三、生活谚语。反映人们的世界观,以及总结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的内容。如“有志者,事竟成”、“人穷志不短”、“若要精,人前听”、“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从谚语的内容可以看出,谚语来自民间,创作者就是人民群众。优秀的谚语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并一代代地传给后人。许多历经千百年的谚语,至今仍留存在人们心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的变化。 《中华谚语》一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氣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