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
-
岱粹抄存合编/古籍书系(清)王价藩,(民国)王亨豫暂缺简介...
-
皮(意)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著《皮》出版于1949年,198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以二战时期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解放意大利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作为盟军联络官在那不勒斯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幅幅战争背景下的意大利平民、美军军官、欧洲上流社会贵族的生动画卷,凸显了人性的多面,展现了战后欧洲的精神状态。
-
飞花令里读诗词琬如泱泱五千年岁月长河,吟一首诗意人生,谱一曲浩荡长歌。文海阡陌,诗词浩瀚,一套精装版的《飞花令里读诗词》以“飞花令”的游戏体例编排,选取春、夏、秋、冬、风、草、木、江等常见字,遴选李白、杜甫、苏轼等近500余首名人名诗进行诗意解读,让唐诗宋词、明清佳句等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大放异彩。翻开本书,一切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美,从“如花美眷,不敌似水流年”的哀婉,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这里有长风策马的万丈豪情,有纵横江湖的快意人生,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有悲欢离合的蜜意柔情……人间百态,皆为诗词。
-
儒藏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藏》为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的丛编。收书时限自先秦至清代结束。二、《儒藏》精华编为《儒藏》的一部分,选收《儒藏》中的精要书籍。三、《儒藏》精华编所收书籍,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按《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大类、小类基本参照《中国丛书综录》,于个别处略作调整。凡单书已收人入选的个人丛书或全集者,仅存目录,并注明互见。出土文献单列为一个部类,原件以古文字书写者一律收其释文文本。韩国、日本、越南儒学者用汉文写作的儒学着作,编为海外文献部类。四、所收书籍的篇目卷次,一仍底本原貌,不选编,不改编,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五、对人选书籍进行筒要校勘。以对校为主,确定内容完足、精确率高的版本为底本,精选有校勘价值的版本为校本。出校坚持少而精,以校正误为主,酌校异同。校记力求规范、精炼。六、根据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结合古籍标点通例,进行规范化标点。专名号除书名号用角号(《》)外,其他一律省略。七、对较长的篇章,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划分段落。正文原已分段者,不作改动。千字以内的短文一般不分段。八、各书卷端由整理者撰写《校点说明》,筒要介绍作者生平、该书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以及整理时所确定的底本、校本(举全称后括注筒称)及其他有关情况。重复出现的作者,其生平事迹按出现顺序前详后略。九、该书用繁体汉字竖排,小注一律排为单行。
-
王思任小品全集详注[明] 王思任 著,李鸣 译本书收集现今所见王思任小品文,依据作品类别,分为致辞、尺牍、游记等十一类。不仅对难解的字词及典故、名物进行详细注解,并对文章进行简要评析,以揭示王思任作品的特色和内涵。
-
军歌嘹亮李殿卿,刘一霖《军歌嘹亮》选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创作的军旅歌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传唱至今的经典军歌170首,分队列歌曲、抒情歌曲两大类,其中既有原总政治部向全军和武警部队推荐的20首战斗精神歌曲,也有近年来众多词曲作家创作的抒发军人情怀的优秀独唱歌曲,可以说它聚焦了忠诚使命的主旋律,昂扬着气贯长虹的强军交响曲。《军歌嘹亮》不仅适合部队官兵学军歌、唱军歌使用。对于广大喜爱军旅歌曲的人民大众,也不失为是一本满足精神需求的新歌集。
-
萧绎集校注暂缺作者梁元帝萧绎的诗文创作及其创作观念,在南朝以至六朝文学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兄萧纲许其为当时文坛领袖,比为曹子建。整理者对梁元帝萧绎诗文进行全面的整理,包括文字校勘、词语典故注释、历代评论集录、诗文散篇辑佚以及作品考疑、系年等。
-
望族花黄港洲,周晓绒一部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一个女人和一个望族的坎坷命运,他是她的恋人,却不能与她终成眷属……他是她的仇敌,为复仇她历经磨难……海事沧桑,商道嬗变,阴谋与杀戮在这里演绎出爱恨情仇……
-
大众之神(印度)达拉尚卡·班纳吉《大众之神/孟加拉语文学名著译丛》描写了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偏僻的村庄。从这个村庄一个个农民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印度各邦亿万农民的面容体态、哀愁劳苦、悲欢离合。《大众之神/孟加拉语文学名著译丛》描写了文化传统和新影响的中心难近母庙、迦离大神的祭祀场所,还描写了当时生活中政治、经济、社会变革、解体、改组进程之基础的“五村”——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它是创造生活各个方面的,提供满足一切需求物质资料的,包含5个村子的社会单位。《大众之神/孟加拉语文学名著译丛》的故事像史诗般提出与展开,既讲述了当时旧社会经济制度的瓦解,又讲述了新工业生产体制的建立。平凡与非凡的错综交替,人的崇高与卑贱两面的真实刻画,将该作品打造成了孟加拉文的经典文学作品。
-
《红楼梦》的文化分析单世联 著《红楼梦的文化分析》以现代人文思想为视角,从小说的创作过程、叙述方式、人物形象与红学演变等方面,探索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效果。作者认为,《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并深入其细节,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的礼教文化发出深沉的抗议,并表达了从伦理型文化(理性、家国规范)向审美型文化(感性、个体、自由)转换的朦胧期待。《红楼梦的文化分析》为作者多年精心写就。可供《红楼梦》读者与红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