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
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余建平 编《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主要讲述了作者搜集名茶资料,详注茶名来历、产地、形状以及茶的特色,并请数十位篆刻名家以茶名治印,最后汇成了《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
-
郑板桥全集增补本郑燮分三册,第一册十三卷,依次为诗、词、杂著、文、题画及备考;第二册为研究资料汇编,从各传记、题词、方志、家谱、书信、序跋、书目、诗词选、笔记等资料中钩稽郑氏资料,并附其家世、交游考证與年谱;第三册是郑板桥书画等作品之彙編。
-
国学堂·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王勉 主编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先秦后一位儒学大师,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种主管教育的官员),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阐述:荀子著名的思想是“性恶论”。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不同,荀子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十分重视人们后天的学习修养,也十分强调礼法在塑造人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历史上,荀子的思想与学说并不算正统,但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现存的《荀子》共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则丰富多彩,善用比喻,名言警句极多,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本书节选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部分章节,希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
三十六计童丹 编著《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指的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个策略,它是在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基础之上总结而成。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常见的策略用语,还能通过释文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感受古代兵法的绝妙和古人智慧的无穷。
-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佚名 著《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2种)》为清代郋园刻本,较他本图文更为清晰。另附道藏本《搜神记》与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神灵崇拜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辑了数千年来老百姓所崇拜的各种神的姓名、字号、爵里及封谥,并有动人的木刻图像。
-
大清律例根原郭成伟 主编《大清律例根原》依据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十年(1871)刑部外放官员裕禄主持修定、安徽省敷文书局刊印的古籍善本《大清律例根原》为底本,同时参照此前分别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丰二年(1852)刊印的四个版本校订而成。该书正文一百二十卷,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个部分,附则《督捕则例》四卷。全书共计一百二十四卷。该书内容涵盖了清代刑部官员汇集、整理的自顺治到同治年间修订律文和例文的过程,并通过臣等谨按的首创形式,客观地反映了有清一代法律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
东洲草堂金石跋郑斋金石题跋记(清)何绍基,(清)沈树镛 著“金石”原指金属和美石。又指古代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的钟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属。此类钟鼎、丰碑年代久远,稀如星凤,且不易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学习上面的文字,人们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将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书写在这类拓片上的题跋,便称作金石题跋。最初,写在书籍、字画、碑 帖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后来统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之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题跋的内容、形式与作品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以致成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题跋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创作者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题,称为他人题跋,其中又可分为创作者同时代人之题跋,以及后人之题跋。按此标准而言,《东洲草堂金石跋》与《郑斋金石题跋记》中的篇章均属于后人题跋。其内容多叙述金石拓片之来由、鉴赏评价、甄别真伪、考订讹缺、表述观感或兼论刻工模本品质等等。
-
国学堂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老子》本册主编史钰《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开山之作,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所著。全书分两部分,五千字左右,语言简洁精练,采用韵语的手法进行创作,极富诗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家奉为宗师。孔子曾向老子询问关于“礼”的一些问题。周室衰落之后,老子便辞官入函谷关隐居,应函谷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这部《老子》,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老子》在先秦时期已广泛流传,先秦诸子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引用《老子》中的话,并在思想观点上也受到老子的影响。东汉末年道教创立,《老子》被奉为道教的经典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玄学、道教非常兴盛,研读《老子》成为当时的风气。李唐王朝将道教奉为国教,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地位较儒家更为尊贵。唐朝以后,研究《老子》的人越来越多,不论出身贵贱,都将《老子》中的哲思奉为自己的人生修养准则。《老子》中蕴藏的人生哲理以及智慧,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摘选了《老子》中部分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现实意义、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所裨益的章节,希望能对孩子们有所启发。
-
国学堂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幼学琼林》王晓玉 主编《幼学琼林》*初叫做《幼学须知》,又被称为《成语考》或《故事寻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全书共分为四卷,*初的编著者一说是明末的程登吉,也有研究者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邱睿。清嘉靖年间,邹圣脉对该书作了一些补充、修改,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民国时,又有人对其进行了增补。《幼学琼林》一书用骈体文写成,从头到尾使用对偶句,对仗工整,语句简练,易诵易背,好懂好记;涉及内容极其广泛,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帝王将相、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等等,无所不包,简直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有句话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此书的价值和影响力有多么大!对小朋友们来说,除了包罗万象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情世故的道理讲究、各地各样的生活习俗,《幼学琼林》还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生动、活泼的介绍,能让我们了解掌握不少有趣的典故;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不仅充满智慧、妙趣横生,而且到今天仍被人们频繁使用着。
-
国学堂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吕氏春秋》本册主编高宏洲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吕氏春秋(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经典之作。全书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吕氏春秋》成书于从战国到秦汉的转折时期,所以它的思想兼收并蓄,充分吸收了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兵家、农家等各家的思想,是杂家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吕氏春秋》的编写非常认真,编成之后曾经“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真可谓是一字值千金啊!《吕氏春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论述君主治理天下的,有论述养生的,有论述教育的,有论述音乐的,有论述农业的等等。它在论述相关内容的时候,多采用比喻、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又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充满趣味性。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我们在编写《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吕氏春秋(小学中高年级卷)》的时候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节选办法,就是尽量选取那些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段落,同时照顾到文本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古人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的智慧历久弥新,仍然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浸润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