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
广韵校本周祖謨 校我國古代音韻學的研究源遠流長,自漢末魏晋始,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不同類型的音韻學文獻。這些文獻既包括古人分析和描寫古漢語語音的韻書、韻圖,也包括系統研究古漢語語音狀况的古音學專著,可謂彌足珍貴。二十世紀以後,隨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引入,音韻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上都有較大突破,出現了一批經典著作,成為進一步開展音韻學研究的出發點。
-
万年历大全《中华万年历大全》编委会 编《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御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随着时代的趣味性,《万年历》也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丧嫁娶、属相人生、民间禁忌、传世贤文等内容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内容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本书内容新全,涉及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黄道吉日、生辰八字、流年运程、择偶婚配、二十四节气、民间信仰、红白喜事、属相人生、民间禁忌、传世贤文等方面的内容,与广大读者的生活紧密结合,不失为一本人人实用的生活手册,愿它能给你的生活增添幸福、幸福、平安、如意。
-
太平山水图安徽博物馆古籍珍本丛书编辑委员会 编《太平山水图画》原书为清顺治五年刻本,为连式图绘四十余幅,绘图精美,首有目录,张万序文,后有萧云从识文。此件为郑振铎影印所得,题赠唐弢。
-
论语选译孙钦善 译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在注释上除注明字面意思外,尤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本书前后互证的方法阐明孔子的思想。
-
墨子选译刘继华 译注墨子,名翟,鲁国人。他的生卒年不能确考,大约生于公元前479年,死于公元前403年左右。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做过工匠,长于机械制造。他承认自己是“贱人”。但从墨子一生的活动看,他属于“士”这个阶层,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早年在鲁国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很博学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违背古代圣王之道,于是他就反对儒家。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他用上说下教的方法向当时的国君诸侯进行宣传,希望国君诸侯采纳他的意见。
-
盐铁论选译孙香兰,刘光胜 译注《盐铁论选译(修订版)》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注本作选取部分内容作注释和翻译。《盐铁论》是一部记述西汉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情况的著作,是西汉宣帝时根据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加以整理写成的。《盐铁论》记载了盐铁会议的全过程,对研究汉代历史和古代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孟子选译刘聿鑫,刘晓东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孟子选译》讲述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春秋时鲁国孟孙氏的后裔。关于他的身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叙述得很简略,不可详考。根据各种记载,我们只能知道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汉代还流传有他母亲“三迁”和“断织”的故事:据说孟母为了使孟子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择邻迁居,又曾因孟子逃学而割断织布机上的线来警诫他。可见孟子从小就受到母亲很好的教导。
-
管子选译缪文远,缪伟 译注《管子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
韩非子选译刘乾先,张在义 译注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早年就喜爱刑名法术之学,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他生长在空前动荡的战国时代,切望韩国的强大,曾多次上书建议韩王改革政治,富国强兵,但一直未被采纳。于是他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据载,秦王政读到他所著《孤愤》、《五蠹》等篇,极为赞赏,感叹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秦王便出兵伐韩,想把韩非弄到秦国。
-
庄子选译马美信 译注《庄子选译》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