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
传承之道洪斌 编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具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当下社会启迪民智、古为今用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籍分经、史、子、集四类。《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上)》是深圳博物馆编写的子部善本图录。本书收录中国古代子部文献中的儒家、道家、法家、杂家、农家、医家、天文数术、兵家类等著作,并兼收录部分丛书著作,挑选欣赏和阅读价值较高的善本几十余种予以介绍。
-
中国传统艺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佟迅 著“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汉语推广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提供了稳定的传播基地与传播渠道。本文以传播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国外文化推广机构的艺术传播经验为参考,通过更新传播理念、强化传播主体、培育传播对象、开拓传播渠道等四个方面,探索提高孔子学院艺术传播效果的策略,使中国传统艺术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文化,从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
孙子兵法谋略理论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研究刘志勇 著《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区区六千余字,但其意深邃,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对较难。本书就是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与众多学者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加上笔者的分析研究,结合警务实战工作中应用到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是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警务工作中研究与应用的初步探索,也是警务工作与日趋复杂的执法斗争形势所需。本书全部内容以《孙子兵法》全书的宏观逻辑结构为主线,以《孙子兵法》全文内容的精义为基本点,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目的,以探索与交流的态度进行撰写,以供警务执法工作实践参考使用。
-
庄学研究胡文臻,郭飚 著《庄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蒙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编撰的专业学术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地共建国家智库平台,集中推出当前国内外庄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本刊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探究庄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办刊宗旨。
-
流沙河讲庄子流沙河 著本书由流沙河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对《庄子》内七篇逐篇择要对照原文进行讲解,既体现了沙老对庄子其人、其书的理解,也渗透着沙老对自己一生风雨的体悟和省思,使原本极具哲学思辨性的《庄子》原文不再抽象难懂,而变得亲切可感,可读性强,富于启示意义。本书也充分体现了沙老讽世忧民的仁者情怀、勇于自嘲的谐趣智慧、随性自适的散淡性情。 作为著名诗人,沙老对《庄子》童心不泯和诗意盎然的一面,往往有妙趣横生的领会,这是多数注解词句、深研哲学的学者难以触达《庄子》的地方。作为一名颇富盛名的文字研究者,沙老对《庄子》篇名结构、“爝火不息”之“爝”、“养生主”之“主”、“指穷于为薪”之“薪”等,又有着解字家所特有的敏锐把握和独到见解。
-
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研究高新华 著本书以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为研究对象,共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 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文献及使用原则,相关研究综述等。 第一章是对黄老概念的厘清。包括对“黄老”之名、黄老思想基本内涵的界定,黄老与老庄、道教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章论述黄老思想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包括黄老与杂家、名法、儒墨和阴阳四个方面。 第三章考证黄老思想的源流。考察了《老子》所存在的二元思维特征;对黄老之学产生于齐国说提出质疑,并以文献史料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黄老思想发源于楚地的观点;对从春秋末至汉初的黄老源流进行了合理推测。 第四章考察了黄老与汉初政治的关系。提出了统治思想的“层次”说;对汉初黄老思想独具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论述了黄老地位的变动与汉初统治者的关系。
-
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邓国宏 著《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透视乾嘉新义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将荀子思想作为乾嘉学术思想的对话对象和建构资源,来探讨戴震、章学诚为代表的乾嘉学者的义理之学与荀子思想之间的关系,发现他们的思想普遍地具有鲜明的荀学性格,总体而言,均不失为从其自身时代和理论的立场对于荀子思想理路的重要推进和改造。由此,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尤其是荀子思想的理论资源来重构的乾嘉新义理学的基本面貌得以具体地展示出来,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自身的早期现代转化历程亦可清晰显见。
-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种爱凤 著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孔于的历史使命感、思想体系、教育教学思想与现代价值、人格境界等内容。第二章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即全民教育思想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论、学习方法论、教学方法论、教学语言特色论。第三章到第七章从孔子教育思想的多个维度探索了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学生、德育、当代教育思想、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彰显了孔子教育的当代价值。
-
《庄子》讲读陈怡 著本书是一个工科学者对《庄子》一书的研讨性讲读,包括文本的订正、直读、试译和解析。重点对《内篇》的七篇文章作了较为详细的哲学解读,并以其为基础,对《外篇》和《杂篇》进行了较为简略的解读。书前的导论介绍了《庄子其人、其书和阅读方法》,推荐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三个共同方法以及阅读《庄子》的两把钥匙。通过解析,揭示出《庄子内篇》是一本体系完整、结构巧妙、逻辑严谨的哲学论著,七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和认识论、社会观和处世观、道德观、生死观、政治观,体现了当时中国哲学的很高水平,而《外篇》和《杂篇》基本上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进一步展开,水平则与之有一定差距。因而,阅读《庄子》,当以《内篇》为重点,准确地理解了《内篇》,就可以欣赏到一个集哲学的睿智、文学的风采、美学的情趣和洒脱的人生于一身的庄子,也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和判断《外篇》和《杂篇》的水平和价值。
-
成圣即王道方达 著荀子思想在现实社会治理方面一直体现出积极意义,这一点无论是宋人王安石、清人谭嗣同、近人梁启超都有明确论述。不仅如此,近代中国哲学学科确立后,荀子思想还与英国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相提并论,并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大师。然而在道德修养层面,荀子思想却显得十分消极,这固然有历史上对“性恶论”形成成见的原因,也是因为已有研究不能展示荀子思想中个人积极向善的理论径路。但是,作为先秦儒家巨子,荀子思想显然不会偏重政治一端,甚至完全滑向法家思想的窠臼,反而应该体现出先秦儒家一直以来的通过个人自觉修养实现社会良好政治的理论径路。鉴此,本书从现有研究的特点、脉络,以及所对应的困境出发,对荀子思想进行了整体的还原与建构。本书认为,现有对荀子思想的片面认识出于对当时思想背景的误解。与现在的世俗社会不同,荀子时代的社会秩序还处在特定信仰的背景之下,荀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让三代时期的宇宙论模式翻转为以人为本的德性伦理政治模式。也就是说,荀子一方面要凸显人相对于天的主动性,但另一方面又要论证人如何可以自主在人世间实现宇宙中的和谐秩序。在此背景下,本书还原并重新建构了荀子思想中的“性恶论”“天人关系”以及“礼”的相关内容。此外,本书还从荀子思想的理论问题延伸到相关思想史的形成问题,以荀子思想作为特例,论证了诸子学与经学的实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