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谢国桢 著流人指由统治阶级认定有罪二被强制流放、贬逐的人,《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介绍了清朝初年流人在东北的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历史性行为。谢国桢是我国第一位流人研究学者,《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是是在学术历史上第一次对流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作用作出了评价。
-
唐书直笔校证新唐书纠谬校证王东,左宏阁 校《唐书直笔校证新唐书纠谬校证》在对《唐书直笔》进行系统整理基础之上,对比《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书法,对《唐书直笔》作系统考证,对于厘清《唐书直笔校证新唐书纠谬校证》与《新唐书》关系、宋代史书书法思想乃至中国史书书法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吴缜所作的《新唐书纠谬》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针对专书的考据性著作,目前还没有整理本。《唐书直笔校证新唐书纠谬校证》在文字校勘基础之上,对吴缜辨正进行系统考证,或补充考证,或指出其失误,同时亦对吴缜所涉及唐代历史进行深入考证。
-
《古今注》校笺[晋] 崔豹 著;牟华林 注《<古今注>校笺》为西晋崔豹所撰之考据性学术笔记,共三卷《<古今注>校笺》不但有助于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观念,考察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还对古代类书编撰、古籍整理甚至字典、辞书编撰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次牟华林的整理以明嘉靖间芝秀堂翻宋本为底本,广校众本,并以各种类书、前人注疏、字典及辞书所引予以参订;前人对《古今注》所做校勘成果亦择善采入。除文字校订外,还对名物、制度词语及一些疑难词语予以疏释。
此外,还择要附入历代有关《古今注》的官私著录及题跋文字。诸多不见于今传本之佚文亦一并附入。古今注>古今注> -
军事家毛泽东徐焰《军事家毛泽东》记述毛泽东早年对军事的关注和兴趣、创建和指挥人民军队夺取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展示和阐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丰富的历史过程,以及关于军队建设、国防事业的论述。
-
史记[西汉] 司马迁 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1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2中华第一史《史记》必读理由: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展示和构筑中华文明的杰作跨越文史界的不朽巨著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最佳教科书不读《史记》,难以深刻了解中国人思想的根蒂之所在全书包括本经、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经”除《秦本经》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皇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3毛泽东对其评价是: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加紧论。
-
高洁评传贺宝林该书记述了高洁从一个外省人学唱豫剧到成长为豫剧现代戏杰出代表的艰辛历程,分析了豫剧现代戏这个新的艺术样式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了高洁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总结了戏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白话汉书[汉] 班固 著;程新发 译《白话汉书:白话全译本(套装共4册)》介绍了,《汉书》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
《汉书》中的“十志”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还讲述了疆域政区的地理状况,以及古代自然科学和古代学术思想,极大地扩展了历史的研究领域。
《汉书》大约是八十万字,卷帙比《史记》更繁富,保留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献。
《汉书》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极力维护当时盛行的封建神学统治思想,其比《史记》更符合封建正统思想。 -
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清] 曾国藩著 著;杨郁之 注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毛泽东评价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认为“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对于他的遗著则是“一日三复”。为了便于每日诵读和自省,更是从上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最精华部分,摘抄成册。就是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
梁启超在本书后面还附录了晚晴名士胡林翼、左宗棠的名言摘抄和《曾文正公国史本传》,以此和曾国藩的见解互相印证。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曾国藩嘉言钞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曾国藩嘉言钞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曾国藩嘉言钞 -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武慕姚 著《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氈椎闲话》是作者平生所作碑帖题跋的结集,对数百种著名碑帖的版本流传及书法艺术特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内容性质及来源,书稿分“毡椎闲话”“毡椎续话”“金石杂咏”“论书韵语”,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