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彩图全解山海经(汉)刘向,(汉)刘歆 编,思履 主编《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四十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个神怪异兽,仅三万一千余字,却包含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它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生活图景,以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国学典藏·彩图全解山海经(超值全彩白金版)》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知识的宝库。要了解古代的山川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怪、金玉珍宝、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但是,由于这部书年代久远,文字艰深难解,许多读者因为文字的障碍,不能饱览其全部风采。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本《彩图全解山海经》,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诠释。
-
三国志(晋)陈寿 撰,杨耀坤、揭克伦 校注同以往版本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具有如下特点:1.史家注史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必备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力图以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三国志》创造出一套代表当代学术水准的现代善本。2.底本校勘本书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版式底本,再与百衲本、殿本、卢弼《集解》本及部分中华再造善本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同时,在具体校勘中,还利用了《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建康实录》、《群书治要》、《续后汉书》等。3.繁简选择本书一般语词不注,难解者及易生歧义者则注释。异体字、假借字、避讳字,若所校四种版本中有一种作正体字者,则径从该本,不再出注;若四种版本皆同,则不改字,并注明异体字之正字、假借字之所通字、避讳字之避讳原因。校增字用方括号之,校删字用圆括号括之。4.内容把握(1)典章制度对于此部分作扼要说明,需要追溯沿革以说明问题者则溯其源流,非引原文不足以说明者,则引原文。(2)职官名称本书主要参考《续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通典》、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出注。(3)人名地名三国以前人名,不常见、不加注有碍于理解者,据本文所需作简要注释。三国时的人名,凡本书有传或附传者概不作注,不碍理解阅读者也不作注;若需注释者,其事迹较集中地叙述于本书某传或裴注中,则只注明见本书某传或裴注引某书;如在本书无集中叙述者,则作简注。地名主要参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博采众家本书所注,广泛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如陈景云《三国志辨误》、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张元济《三国志校勘记》、周一良《三国志札记》、吴金华《三国志校诂》、赵幼文《三国志校笺》等。此外,引用了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
-
中华再造善本[清] 梁玉绳 著《史记志疑》三十六卷。清梁玉绳撰。《志疑》首载钱大昕元序说,“自少孙补缀,正文渐淆。……而梁玉绳生于名门,世传家学,专精毕力,参班荀,考同异,凡文字,一一析而辨之。从事几乎二十年,撰三十六卷《史记志疑》。”《中华再造善本(清代编史部3函 套装共10册)/史记志疑》卷一至卷七为本纪,卷八至卷十四为表,卷十五十六为书,卷十七至二十六为世家,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五为列传,卷三十六为自序。《志疑》引证多,考辨也多,但也有不实不当之处。 此次即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乾隆刻本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清代编史部。
-
梁书(唐)姚思廉 撰,熊清元 校注同以往《梁书》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具有如下特点:1.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必备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的出版,填补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无注的空白,把对《梁书》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阶段。2.版本校勘《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时参校了其他七书二史和《通鉴》及其《考异》的相关部分;类书、总集、别集、新旧出土文物中与梁代历史及人物有关的内容,本书亦有取资;古今有关《梁书》的校勘成果,本书尽可能搜罗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处。3.校注特点本书以卷为单元进行校注(《武帝纪》三卷为一单元除外)。在具体校注中,梁书原作者姚氏父子为避讳而改字者,本书一律回改,如“萧景”、“萧深藻”回改为“萧”、“萧渊藻”,一是为全书一致,二是为合于历史真实。各本确定有误之处,本书进行改正,并出校记加以说明;疑有误处,仅出校而不改原文。4.繁简取舍(1)人物本书于《梁书》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传者不出注;史书中无传者,除关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书有传者,一般仅简述姓名、籍贯、所在何书何卷,以备检索。职官方面,本书区别时代而作注。(2)职官六朝职官之名称、职掌、班品,屡有因革。本书皆区别其时代而作注。南齐及梁初职官品级,现存文献无全面完整之记载。《唐六典》及有关类书有所涉及,本书直接采用,注中不赘说明。梁天监七年以后职官,大体依《隋书?百官志》作注。注释大通三年以后将军名号班次时,则以天监七年革选时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为准,注明某号将军与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中之某班同班。(3)地名本书注州、郡、县,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县以下,一般不注何镇;一般地名之今地则尽量具体。本书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区划大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为依据。个别区划有较大变化者,如重庆市从原四川省划出,不在此例。5.各史互补本书于《梁书》所载史料,有所补充、辩证。《南史》后出,且其梁代部分以《梁书》为蓝本。故本书一般不以《南史》补《梁书》。但《梁书》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释之者,本书有所参考。其他散见于他处之文献,且有史料价值者,则酌情使用,或转录,或简述而备索引,视其篇幅而定。
-
愿作春泥育幼苗李立青著本书作者是北京市第一幼儿园业务副园长,介绍自己一生的幼教经历和经验的传记。内容涉及幼教及幼儿音乐教育经验,幼师培训经验,幼儿园业务管理经验,以及所做的教改实验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教育意义。
-
管城硕记(清)徐文靖 撰,范祥雍 点校清徐文靖撰,范祥雍点校。此书为学术笔记,乃徐氏考订古书讹误而作。凡《易》二卷,《书》、《诗》、《春秋》各三卷,《礼》二卷,《楚辞集注》四卷,《史类》三卷,《正字通》四卷,《诗赋》二卷,《天文考异》一卷,《杨升庵集》一卷,《通雅》一卷,《杂述》一卷,约一千二百八十则。每则以前人之言为客,复加按字以相驳难。《自序》称"穷年翻阅,掩卷辄忘,故不得已而托之管城子,假以记室",而取《小雅》"蛇蛇硕言,出自口矣"。此书为范祥雍点校本。
-
《汉书·艺文志》辑论尹海江 著《<汉书·艺文志>辑论》分论稿和辑注两个部分,在资料收集和学理考辨方面都有所推进。此前虽有《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和《汉书集注》中的《艺文志集注》,然而前者由于编撰时间较早,资料收集不够全面,虽然已经备受学者们重视,但似乎还不能满足需要;后者虽然资料有所增加,考辨有所深入,但因为只是《汉书集注》中的一个部分,其中《艺文志》部分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拙著以《六艺略》为中心,在资料收集和考辨上有进一步加强。其中收集的材料十分丰富,编排体例科学,对前人的疏漏多所补苴,所作按语,亦能推陈出新。
论稿部分对《汉书-艺文志》编纂体例的论述受到学界关注,已有多位学者引用。这一成果能较好地解决楚辞学、辞赋学上的一些难题。
如《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与排序问题,《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等问题。对《汉艺文志考证》的研究,发现北大藏元刊明修本早于元大德刊本,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并指出北大藏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台湾大化书局影印本都存在错简、残缺问题等。在梳理前贤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归纳出几个方面的疏失,也言之成理,例如,《诸子略》“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条,杨树达引姚振宗说“刘向省《新语》而作《新序》,则旧有《新语》之书,省其复重,别编为《新序》”,然而据《晋书·陆喜传》原文,省、咏、感、观、览、读,为连言,则“省”字为“观省”之意,而非省其重复之“省略”。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辑注中亦时有发现。汉书·艺文志> -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金简 著《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不分卷,清金简编撰。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木活字排版印刷标准,提出了活字的尺寸、版面的长宽、版心的大小等的标准规格,极大促进了清代的活字印刷事业。同时,作为活字印刷方法的专著,从理论上总结了活字印刷的工艺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在清代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德、英、日等文字,流传海外,影响广泛。本次以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重刊本影印。
-
太初日历表朱桂昌 著《太初日历表》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后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行《太初历》时期的历法,制成两种日历表,将每日干支逐一排列,并附有二十四节气等多项内容。比起《颛顼日历表》,《太初日历表》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太初日历表》在大小月之下列出朔余,在各节气之下列出小余(表示节气在该日的位置),极具直观性,便于参考。
-
谢晋顾志坤 著顾志坤所著的《谢晋》是写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谢晋的传记。《谢晋》真实地描述了他出生、成长、从影、拼搏、探索、奋斗,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死的一生。同时,对他的电影作品《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等的创作、拍摄、以及社会影响等也作了记述和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