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汉书(东汉)班固 著,《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主编《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汉书》由东汉班固撰。
-
太平广记《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主编《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书中收录最多的是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
-
六阿哥婚礼奏议华宝斋 编清代王府的营建,与盛源于特殊的“封而不建”的封爵制度。据《燕京丛考》记载,有清一代,北京的王府数量在五十三座。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现今已不足二十座。这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当数恭王府。恭王府的历史可追溯到乾隆中后期,府主历经和珅、和孝公主、永璘、奕?、溥伟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归于辅仁大学。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众多单位和居民占用。经过劝退、修缮,恭王府的花园于一九八八年开放,府邸二零零八年开放,成为国内这一座对社会全面开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筑群,成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的“孤本”,具有不可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恭王府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保留了完整清代王府建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文物保护、特色博物馆、旅游开放、综合文化空间和文化产业平台五大功能。必须以古建安全和文物保护为第一要务,以游览开放为日常工作,以博物馆功能为核心业务,以文化产业为发展助力。从业力类型看,具有文化事业、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特点,从文化内涵看,具有多元素、多线索、多主题的特点;从文化遗产角度看,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作为恭王府的管理者,我们一直在用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中遗产,要把恭王府建设成中国清代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成为一流的特色博物馆。因此,我们始终把清代王府文化的研究作为单位建设的立足点。所谓清代王府文化,是指发生在中国清朝的、与特定的封爵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活、艺术等等文化现象,以及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念和心态。清代王府文化研究虽有零星成果问世,但距离深入、广泛差距很大。究其原因,就是资料匮乏,研究者望而却步,缺少耕耘的动力。恭王府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陆续整理出版了《清宫恭王府档案縂集——奕?秘档》、《清宫恭王府档案总集——和珅秘档》和《清宫恭王府档案总集——永璘秘档》。清代王府文献资料的特点是“多”和“散”,涵盖面宽,不仅包括有关的典单、档案,也包括王府人主人的文集、尺牖、笔记、年谱、碑刻、和生活折档等。散藏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和都分博物馆,及一些王府后裔和私人收藏。这些收藏也仅是王府文献资料的一部分,还有不少资料早已损毁于战争和历史的变千中。文献搜集、整理任重道远。为便于研究都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研究的整体概况,我们也把国内外以往关于清代王府的研究文章和著作集了进来。整个《清代王府文献资料汇编》分两组,《清代王府文献汇编》和《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清代王府文献汇编》的内容有以下三类。一是恭王府主诗文集、档案和资料。二是恭王府府主诗文集、档案资料。清代确切的亲王和郡王数量目前尚有待考证,但粗略统计应在二百位以上,算上他们的子嗣,是一个不小的王府府主群体。其中多有著述。除诗文集,清代王族墓碑拓片、醇王府折档等也在整理出版之列。三是王府的典章规制。举凡封爵、俸禄、府制、宗教、祭祀、礼节、婚丧、出行、穿戴、仪卫等。国内外的清代王论文化研究文章和著作及档案资料汇入《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清代王府文献资料可能还远远不止上面所列。保存典籍,弘扬文化,乃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和传承者的责任。从恭王府发展博物馆事业大局规划考虑,希望藉恭王府这个平台,筑文献资料的巢引专家学者们的凤,我们都有义务、有责任、有必要担起此项文化工作之使命。在我们的努力下,清代王府文化研究受到重视,走向深入,结出硕果,则心愿足矣!
-
左传·战国策(春秋)左丘明 著《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长于议论和叙事,普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左传》和《战国策》收录在一起,《左传》由孔丘明编著,《战国策》由刘向编著。
-
至元嘉禾志(元)单庆修,(元)徐硕 纂单庆修、徐硕编纂的《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修订于元至元年间,并于至元二十五年刊行,为今存最早的嘉兴地区的地方志,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嘉兴地区的历史沿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此次点校,以《宋元地方志丛刊》本(清道光本)为底本,嘉兴图书馆馆藏精钞本为校本,加以标点精校。
-
海东杂记·台湾杂记·巡台退思录·台海思痛录(清)黄逢昶 撰,巡台退思 录,(清)刘璈 撰,台海思痛 录,(清)黎景嵩 撰,钟启河,喻几凡,廖芳芳 校点本书是四位清代在台湾任职的湘籍官员著述的合刊,包括朱景英《海东札记》、黄逢昶《台湾杂记》、刘璈《巡台退思录》和黎景嵩《台海思痛录》(托名思痛子撰,今整理者据陈恭沅撰《黎景嵩墓志铭》,认定思痛子即黎景嵩,详见后文),所著皆是关于台湾社会变迁、风土人情等,均被收入《台湾文献丛刊》。
-
宋刻十四行本史记(西汉)司马迁 著,(南朝宋)裴骃集 解《史记》作者司马迁,全书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史记》刊刻最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该本刊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雕。今存十四行本《史记集解》即南宋绍兴初年覆刻于杭州的杏雨藏本。在后世流传中曾藏于毛氏汲古阁、传是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处,其中原版102卷,其余各卷为他本配补,具有极高的版本和收藏价值,是为不可多得之善本。
-
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唐)刘恂 等,鲁迅,杨伟群 点样《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 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史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 编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 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
-
崖州志(清)张嶲,(清)邢定纶,(清)赵以谦 纂修,郭沫若 点校《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 《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