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论语邹蓉 等译注《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结孔子言论而成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洗炼并富于启迪。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
-
菜根谭(明)洪应明 著,潘山,高勇 译注《菜根谭》原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到了现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学教材。本书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出发,对《菜根谭》加以阐释,力图发掘出其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把这种智慧奉献给广大读者。 网尽经典处世谋略故事,鉴赏精英处世谋略精髓。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十分重视为人处世的策略和技巧并且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世之道,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在竞争中扬长避短,避免或减少冲突与对抗,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关于这方面,前人早已身体力行做出了大量典范,这些经典的处世技巧无疑也是指引现代人为人处事的圭臬和指南。本书为 “中国经典处世丛书”之一,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对《菜根谭》进行了译注,并作了简短的评述,以便读者阅读。
-
朱子家训 增广贤文木子 编《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县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朱用纯始终未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延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耻躬堂诗文集》、《愧讷集》、《朱子家训》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 ”、“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
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 著,肖慧 译注《颜氏家训》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包括修身、养性、治家、为学、处世等诸多方面。全书以家训形式,不仅有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还包括了颜之推自己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一系列问题的独到见解,其问的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本书从《颜氏家训》中精选出十六篇,进行了译注,并作了简短的评述,以便读者阅读。 网尽经典处世谋略故事,鉴赏精英处世谋略精髓。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十分重视为人处世的策略和技巧并且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世之道,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在竞争中扬长避短,避免或减少冲突与对抗,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关于这方面,前人早已身体力行做出了大量典范,这些经典的处世技巧无疑也是指引现代人为人处事的圭臬和指南。本书为 “中国经典处世丛书”之一,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从《颜氏家训》中精选出十六篇,进行了译注,并作了简短的评述,以便读者阅读。
-
四书五经徐寒 主编该书系将陆续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元曲、中华传世兵书、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中华典籍重新进行编辑、整理和加工。该书系不是零散几本书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组成中国古代典籍流传及整理史上一条比较完整的链条。我们力求采撷浩如烟海之珍籍,汇集传世万代之经典,再现中华民族文化长城之宏富和瑰丽;其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
-
国学启蒙四书易行本书选编的是我们国明清年间影响最为广泛的四种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即人们常说的“三百千千”。《三字经》,本书所选系清初学者王相训诂的通行本,历史常识部分则依据章太炎先生的重订本予以增补。不仅少年儿童,就是现在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成年人,再回过头来研究一下,也会大有裨益。《百家姓》,不仅仅是简单的识字课本,在它四字一句的韵文里面,蕴涵着中国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姓氏文化。 所以,读《百家姓》如同读史,可以以姓氏为索引,“翻阅”历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及奸妄之徒的事略。因为是国学普及读本,本书所引列“姓氏名人”,多为古代贤达饱学之士。《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肖衍命时任员外散骑侍郎的周兴嗣编成的四言韵文。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修身、处世等,无所不包,今天读来仍兴味昂然。 《千家诗》,已知为最早的本子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清以后影响最大的当属署名宋谢枋得编、清王相注的通行本。本书所录“三百千”的简注及“姓氏名人录”,是在张圣洁先生和贾会琴女士主编的“中华蒙学读本”第一辑(修订本)的基础上缩编改写而成;《千家诗》的简注,则依据多种注本及有关辞书编写。采用传统线装装订形式,古香古色,体现传统文化韵味,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
同音说文解字王鸿志 编著暂缺简介...
-
四书五经高占祥 主编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全球化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股潮流,也强烈地冲击着世界政治秩序。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事件丛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如何避免战争、化解冲突,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很多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儒学,试图从中寻找智慧。儒学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她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而儒学的元典即为古典名著《四书五经》。为此,线装书局隆重推出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全评《四书五经》,以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学习、研究儒学。 《四书》即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它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教科书和考取文官的依据。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人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高的参考价值。
-
四书五经李伯钦 主编《大学》——原奉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列“四书”之一。朱熹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家把《中庸》、《大学》抽出来,与《沦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成为宋以后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论语》——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因此,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圣书。它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的影响,后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孟子》——记述“亚圣”孟子的言行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唐代思想家韩愈认为,孔子的思想精髓唯孟子传承,“柯之死,不得其传”,足见孟子的地位。《周易》——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尚书》——我国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史书。它是对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历史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极为珍贵的史料。南宋蔡沈在《书经集传序》中说:“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礼记》——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一部记述关于古代礼节习俗、规定、界定和轶事的文集,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春秋左传》——《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阐述《春秋》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影响最大。梁启超推崇《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
逊志堂杂钞乙卯札记(清)吴翌鳳 撰,吴格點 校,乙卯箚 记《逊志堂杂钞》:逊志堂杂钞十集,清干嘉间长洲(今江苏吴县)吴翌凤撰。吴翌凤初名凤鸣,字伊仲,号枚庵,又号漫士,生于干龙壬戌年(一七一四),卒于嘉庆已卯年(一八一九),为清代吴中著名藏书家兴学者。枚庵生平,世昌识藏书纪事诗卷五及潘曾沂所撰事略均有记述。枚庵少入郡庠为诸生,中年主讲浏阳南一书院,晚归吴下,以书生终老。枚庵博学多能,不仅熟知经史,雅好诗书,又精楷法,擅丹青,书画俱有名当时。平生性嗜藏书,自述「忆自出就外传,略晓文意,残编断简,即实藏之」,长而兴江浙藏书家同时著名学者如画文弨、王鸣盛、吴骞、朱文游、杨复吉等皆过过从极密,设质书之会,订通书之约,时以各藏善本佳钞互相假借,校雠录副。同辈之中,枚庵最以钞书勤而校勘精着称,所钞之书当时即为人珍重,至今更每成善本。由于家贫无力买书,枚庵每得龙人借书,恒自露钞雪篡,矻矻不息,阅三十年而箦至万余卷。钞书之习,至莫暮年犹不衰,人称“老见异书,虽病必强起,殚力钞写,夜尽一烛为率。精致完整,冠诸收藏家”。身后流传之秘册汇函、古香楼汇丛、秘籍丛函等书,皆巍然巨帙,精楷密写,令人想见精力逾常。现代目录学家王欣夫先生曾谓:“当干嘉时,吾吴多藏书家,而劬学笃好,盖未有过枚菴者”。《乙卯箚记》:章学诚,字宝齐,号少岩。浙江绍兴府会稽(今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卒于嘉庆六年(一八○一)。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乙卯箚记、丙辰箚记和知非日札,是根据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天兴剑承幹(韩怡)所刻章氏遗书嘉业堂本整理断句排印的。据前人考证,乙卯一年实非乙卯一年所作,当是始作於辛亥(乾隆五十六年,即一七九一年,章氏时年五十四岁)以前,终於乙卯(乾隆六十年,即一七九五年,章氏时年五十岁);丙辰箚记亦非一年之作,其下半乃丁巳年(嘉庆二年二年,即一七九七年,章氏时年六十岁)所作(详见胡適章宝齐年谱及本书自注)。因此,我们可以说,上述三种箚记,大约出自章氏晚年的手笔,记三百余条中,无论是对史书义例(包括已经失传的史书在内)的讨论,还是对笔记文集的品评,以及对史实真伪、人物生平事迹的考证,大都足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章氏“辨章学术,考镜原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