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权谋智慧经典必读本吴亮 许名奎 李青暂缺简介...
-
论语精读赵文源孔子为人真诚,个性堪称完美,极富人格魅力。他处事不偏不倚,通权达变,讲求实际;但同时又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高举“仁”的旗帜,关怀国计民生,斥责暴君苛政,念念不忘恢复西周盛世“郁郁乎文哉”的“礼”。“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讲“仁”,往往侧重点各有不同,极大地丰富了“仁”的内涵。他提出的“仁”,融人伦道德、政治理想于一炉,合自我、他人、家、国、天下为一体,将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念扩大到政治关系之中,构建出一种宗法制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从现有的古文字材料看,“仁”字*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仁”是会意兼形声字,用二、人会亲善待人之意。《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共出现109次,有58章论及。孔子所说的“仁”有时指以爱人为基本规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普遍准则,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12.22)孟子据此明言“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有时“仁”指恭敬、宽厚、诚信、聪敏、恩惠等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孑L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对仁的内容,作过这样的说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17.6)。有时“仁”又指的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如:“克己复礼为仁”(12.1),就是说通过约束自我而做到言行举止都合于礼,这就是仁。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这是孔子对人类文明建设与理想情操完善的一大贡献。孔子还对于什么不是仁作过解释,说“巧言令色,鲜矣仁”(1.3、17.17)。而根据有若的理解,“仁”的根本在于孝父敬兄,主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孝悌不仅是推己及人的出发点,而且也是“礼”的核心表现。仁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要求与人相处心存真诚,反省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还要克制私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15.24),曾子将此称为“忠恕”之道(4.15)。“礼”是指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以及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是君主和臣民应当共同遵守的准则。“礼”和“仁”是表里关系,“仁”统帅“礼”,“礼”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3)孔子设想用“仁”这种伦理道德来充实作为社会准则的“礼”,使冷冰冰的“礼”具有了真诚的温情,将其由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转化成为人心的内在要求,从而得到自觉的遵守。在孔子的理想国中,君主应当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视作*高境界,谨严修身,以身作则,控制租赋徭役以富民教民;臣民则各尽职守,努力劳作以尊奉君主。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孔子强调的是责任而非权利,这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看似迂阔。然而作为政治哲学之一,实践证明了儒家哲学的显著成效。从整个人类历史上看,中国大概是这个星球上治理水平高的地区,这和孔子学说所发挥的作用不无关系。孔子自称“述而不作”(7.1),并没有留下什么亲手编写的著作。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中国*古老的典籍,大约只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的讲义教材。古书中有关孔子思想言行的资料虽然不胜枚举,但多不可信。一般认为,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的《论语》,是研究孔丘思想*可靠的依据。《左传》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相关记载也较可靠,同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
四书讲义(清)吕留良 撰,(清)陈鏦 编;俞国林 点 校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出版家、诗人。一生从事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清初朱子理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陈鏦汇辑为《四书讲义》刊行。此次吕留良《四书讲义》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吕氏天盖楼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将讲义内容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不仅有助于阅读,而且也便于对比考察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
-
书法系列丛书 杨沂孙篆书诗经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诗经综论徐海容暂缺简介...
-
经学抉原 经学导言蒙文通 著《经学抉原 经学导言》收录蒙文通先生经学著作两种及单篇文章、论学书札九篇。其中《经学导言》原题《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分九节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即绪论、今学、古学、鲁学、齐学、晋学、王伯、诸子、结语等。在此基础上,蒙文通先生又写成《经学抉原》,该书为先生经学代表作,分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等十节,详细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极具学术价值。附录文章九篇,皆与经学有关,足见蒙文通先生早年的经学思想。
-
细读周易鲁洪生 著;赵敏俐 总主编“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并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用的视角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思想应用于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细读周易》选取《周易》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现实问题逐条提炼标题进行细读,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在读解《周易》六十四卦本义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与治国齐家、领导管理、个人修身有关的《周易》的重要思想内容。
-
华杉讲透《孟子》华杉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
大金集礼祖慧 著《大金集礼》,四十卷,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清抄本为底本进行点校。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成书年月。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盖明昌六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今考书中纪事,断至大定,知为章宗时书,虞稷所载当不误也。其书分类排纂,具有条理。自尊号、册谥以及祠祀、朝会、燕飨诸仪,灿然悉备。
-
经部[清] 永瑢 等撰,[清] 纪昀 等纂《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部书,即写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厓略”,并“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以及部类之前的大、小序,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类次,由纪昀加以整齐划一,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就成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学人或称之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总目”“四库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凡二百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经过几次增改,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五十九年(1794)间刻成颁行。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的地方官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总目》钞本,刻印颁行。从此以后,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都是由皇六子永瑢领衔纂修的,但据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言,实际工作是由纪昀完成的。 本书由《蛾术丛书》编委会整理完成,以中华书局影印浙江刻本为底本。繁体竖排,使用全式标点,经、史、子、集分批整理出版,并附索引,本书为其中的“经部”。“经部”凡四十四卷,著录图书1776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各类之下分为“文渊阁著录”图书和“附存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