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春秋阙疑[元] 郑玉 著,张立恩 校中唐以降,新经学思潮兴起,经学家普遍倡导舍传求经、以意解经。虽然程朱学派的兴起对这一新经学思潮做出了回应,尤其是朱子对经典的注解几乎成为宋元经学解释的典范,但由于程朱于《春秋》无成书,因而对于之后的《春秋》学家来说,接续程朱以重建《春秋》诠释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其为学之首务,郑玉《春秋》学正是就此而发。《春秋阙疑》体例乃“因朱子《通鉴纲目》之例,以经为纲,大字揭之于上,复以传为目,而小字疏之于下。叙事则专于《左氏》,而附以《公》《谷》,合于经者则取之。立论则先于《公》《谷》,而参以历代诸儒之说,合于理者则取之”。郑玉《春秋》学颇为后儒称赏,《四库总目》称其解经“平心静气,得圣人之意者为多”,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称其能“平心察理,不拘拘于门户之私,故能发明圣人之旨居多”。尤其是贯穿其经解始终的基于以理性分析和考证事实的阙疑精神更为难能可贵,徐大年《与郑子美先生论春秋阙疑书》称“世儒说《春秋》,其病皆在乎不能阙疑而欲凿空杜撰,是以说愈巧而圣人之心愈不可见也”,并认为郑玉《春秋》学“只‘阙疑’二字,所见已自过人”。
-
春秋释例[晋] 杜预 著,徐渊 校《春秋释例》十五卷,西晋杜预撰。《春秋释例》与《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皆为杜预撰著,二书一经一纬,互为表里。杜预认为《春秋经》的条例应当以《左传》为准绳,《左传》的义例当以“凡例”为旨归。《左传》称“凡”的一共五十例,其中不同的有四十九例,这些都是周公留下的文法,是鲁国故史遗存的旧章。孔子根据这些凡例而删削《春秋》,从而使得《春秋》成为上下条贯、微言大义的通代之典。《左传》中称述的“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都是用来引出与鲁史书法不同的新文例,发覆《春秋》大义的语辞,所以称之为变例。另有鲁史没有加以记录,但合于孔子之意的事例,《左传》也记录下来,以此发明孔子的旨义。《春秋释例》先罗列《春秋》中的经、传数条,以此来包举其他同例的经、传,然后以传文所述的“凡例”系于其后,再申述杜预本人的意见。在对《春秋》“凡例”说明之后,杜预将《春秋》地名、谱第、历数,按部接续在《释例》之后,以此构成《春秋释例》全篇。
-
《明本释》校注陈广胜 著《明本释》是一部南宋时期的儒学类著作,原名《明本》。书中从“以何为本”立论,因采用“正文举其要,子注尽其详”,以先贤时人的言论和事迹解释正文的观点的编撰形式,故又称为《明本释》。本书为其校注,分为上、中、下三卷以及一个附录。
-
周易之门李华平 著《周易》是一部集科学、人文哲学与预测学原理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如果从中国文化典籍中寻找一部代表中国思想的作品,《周易》是当仁不让的选择。本书通过虚拟对话的方式,对《周易》中的哲学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思想进行解读,展示其中包含无尽的智慧,以对读者思辨和体味中国文化提供指引。
-
十三经提纲唐文治 著本书是“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中的一种,本书作者为民国时期国学名家,编纂有巨著《十三经读本》,本书是其中的提纲部分,书中对《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做了提纲要领的论述,逐一阐明其思想与内容的重点,疏通经学义理。本书曾被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供初学者了解经学典籍和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整理出版此书,对于了解儒家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
大学中庸讲读王锟 著本书力图通过经典今读,向读者展示其积极的一面,全书结构分为原文、注释及讲读,注释精准翔实,通俗易懂,讲读慧心妙语,深入浅出,让读者在阅读古典文学的同时,了解先贤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先哲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与反思,进一步激起阅读古典文学、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
一日一论语焦玉萍 编孔子的人格与思想,辉耀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论语》集中展现了他身体力行的教育智慧。本书基于《论语》的文化张力及原文本义,借以朱子、张居正、杨伯峻、钱穆所著版本为核心,展示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处事方法及教育原则等,并详解相关成语280条和相关的故事链接,于365日内把握《论语》精要。是一部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理解《论语》的辅导读本,对于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掌握《论语》内容释义精要有一定帮助。
-
教化儒学的思想历程华军 著本书以李景林先生多年来倡导的教化儒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对儒学教化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阶段的特质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追溯了儒学教化精神的历史渊源,讨论了“儒家教化的哲理系统”“儒家教化与当代价值观建设”“儒学系统重构的当代尝试”等问题,探究了教化儒学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宋、明、清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内涵、精神特质以及发展脉络。
-
周易集义何京东 著《周易》是以周文王为代表,稽上古伏羲等,以占龟、卜蓍记载之事,收编其文献,汇集其典章,至春秋,以孔子为代表,系统诠释和论述增补原文,继而成书于战国,乃如今我们所见的《易经》文本。历代注疏《周易》者颇多,浩如烟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研究《周易》时,以传述古圣先贤的精要,慎选自汉代至清末时期诸家对易学的言论,阐明易学象数和义理的关系所在,有象才有形,有形才有理,有理才有学,有学才有论。本书是供读者学习的路径,认知《周易》中象数与义理的关系,从深浅之中理解和研究《周易》变化的本质,微言之大义,日新而至诚,通晓人与自然共融的和谐发展。
-
诗经心解何京东 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称为《诗》,也称为《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孔子曾概况《诗经》宗旨为“无邪”。本书作者沥多年之心力,引清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同时也采纳集合前人之说,取其精要,传“思无邪”之义,扬诗歌之神韵。朴实简约之解文,使学《诗经》者可择其文意考量探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