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韩)尹元根《论法的精神》出版于1748年,是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代表作。孟德斯鸠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旧有知识的新的批判性理解,由于分析深入、表达精辟,这部著作对18至19世纪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欧洲启蒙运动的转折点。该书出版不久,即在1751年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本书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论法的精神》的概要和核心观点,包括《论法的精神》是一本怎样的书、孟德斯鸠是个什么样的人、法是什么、政体的类型及其法律、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等内容。
-
卢卡奇的黑格尔哲学批判都岩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都有极高的声誉。本书以卢卡奇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与批判为契机,将卢卡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工作视为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卢卡奇是怎样在走近、深入和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路途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清黑格尔哲学在卢卡奇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卢卡奇复杂的思想内涵,从而界定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
-
黑格尔哲学统观邹化政《长白山学术文库》是承担吉林地方文化建设使命的一部巨著,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域性学术文化套书。 推出10种,包括《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中国奴隶社会史》《中国文学》等。作者高清海、金景芳、杨公骥等人皆为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代表人物。这套书的编辑出版,延续了吉林文脉,弘扬了学术精神。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旨要曹音《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 出版于1807年。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 认知”,他认为这些阶段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 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 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 精神”。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
怎么办(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 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 ”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葛兰西复兴”,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朱越民暂缺简介...
-
无惭尺布裹头归吕燮强吕留良的人生与著述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是对吕留良研究的价值所在。《无惭尺布裹头归——吕留良与明清思想转型》论文集,汇编了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吕留良本人及其所在的士人群体的思想学术的 研究成果,借此可以 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吕留良及其生活时代。
-
中华易学张涛《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 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
老子学刊詹石窗《老子学刊》(第二十辑),刊载了《由“用”通达“体”:老子之道的诠释路径刍议》《<老子内解>新考》《明代部分老学文献真伪考》《昭格署的兴替与朝鲜王朝官方道教的终结》《<真灵位业图>神仙名号研究——以“道”及其衍生概念为中心的考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悟真篇再注>的药物理论探析》《论钟馗信仰的多元形成》《文房道士:朱福田与清代南京的城市道教》《清代四川瘟祖庙与瘟祖会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从文献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考察了传统文化中的多个面向并对其中的思想智慧及其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加以阐发,体现了作者对上述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多角度考量。
-
《道德经》新注新解陈大明该书以陈鼓应《老子校定文》为底本,同时汲取历代名家注释《道德经》的成果。由原文、対译、注释、导读、名家品评等五部分组成。対译,是对原文的解释;注释,主要用于文字校勘 、疑难字词解释 ,以便能帮助读者读懂原文文字 ;导读,作者紧密结合各章文本深入解析,用简洁、明晰的思辨性语言将形而上的“不可道之道”转化为“可道”的人生修养境界,侧重于概念辨析和宏观概括。名家品评,作者没有评论,仅引用古今中外 哲学家与“道”相关的论述,这样的逻辑架构,体现了作者把中国哲学放到全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大视野中予以审视,体现了中外哲学的不同而相通。在书中,作者将对《道德经》的种种理解,化整为零,融入81章的対译、注释、导读中,侧重人格修养的译注风格和文本取舍,内容既切合老子文本原意,又具学术功力,是一部平实易读的《道德经》注释导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