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追梦者施雪钧著《追梦者——朱践耳传》全面记述了中国迄今为止创作力量最全面的作曲家——朱践耳的一生,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中国交响乐历史的缩影。在许多音乐学研究者眼中,朱践耳的音乐人生堪称传奇。他本人饱经岁月沧桑,人生步入花甲之年后竟还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期,完成了十一部交响曲的创作,且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格调,不仅表现出作曲家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更展现了民族和时代特色。作者施雪钧先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文汇报主任编辑,书中材料收集翔实、著说行文老道、事件史实清楚,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传记中所述人物、事件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例如“军旅生涯”“上影厂工作”“留苏岁月”“落荒十年”等篇章,能让普罗大众细细琢磨出朱先生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即一位知识分子,由于时代的变迁,其党性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特别是“走向自由王国”篇章中的朱先生所思所想,他那种探索者的内心独白与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所追寻的风骨——回归自我价值和寻找艺术真谛相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撰写人物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最重要指导思想,真实记录了主人公的生平事件、思想的升华、创作理念的更迭……如实地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为世人展现了朱先生艺术的一生、辉煌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
团伊玖磨其人其事及其音乐王耀华作为一位涉猎了交响乐、戏剧音乐甚至电影音乐,也有着深厚室内乐创作功底的东方作曲家,团伊玖磨的合唱作品渗透了不同的创作元素和音乐语言,他也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人民友好使者”,致力于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本书为纪念团伊玖磨先生而作,其中介绍了团伊玖磨先生的五首作品,其创作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特点,甚至反映了作曲家所受当时某一流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也更加印证了,在多种文化包围的上世纪中后期东方国家作曲家,对于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
音乐表演艺术探秘[美]罗伯特·德马雷 罗伯特·汉密尔顿 著,张小羽 陈默也 译《音乐表演艺术探秘》是一本前所未有的新书,它揭示了将普通表演提升为真正的艺术表演的途径。本书作者结合史料,揭秘音乐的演绎如何接近大师作品本身的崇高境界,对如何提升作品演绎的艺术性,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辅之以作者亲身演奏和解读的作品音频,生动且具说服力。这本书不仅适用于钢琴专业的同学,也适用于其他音乐表演专业及广大音乐学习和爱好者。
-
AI辅助下音乐高维化全景设计张辉,孙洋,杜庆东随着大数据与AI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正成为全球瞩目的趋势。《AI辅助下音乐高维化全景设计》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分析了AI如何革新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AI辅助下音乐高维化全景设计》*先概述了大数据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对音乐创作、传播等的深刻影响;随后重点探讨了AI技术在古典乐谱翻译、蛋白质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展示了AI对音乐创作过程的革命性变革;接着引入了高维艺术的概念,特别是高维乐谱的创作与表现,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结构的新维度;*后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
琴论缀新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林晨整理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
清心集刘辉该文集主要收录了著名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刘辉教授近年来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与声乐表演实践的理论总结、在专业性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活动中的发言、高等艺术院校办学及管理经验的梳理总结等, 共计50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工尺谱通论吴晓萍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乐律学、乐学以及众多的音乐体裁形式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本书以现存的、使用工尺谱或俗字谱的乐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探讨工尺谱和俗字谱的谱式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音乐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昆曲工尺谱、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以及福建南音工尺谱,基本涵盖了国内主要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和乐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
鄂尔多斯古如歌口述史万颂青,杨勇 著《鄂尔多斯“古如歌”口述史》是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古如歌”项目的一部访谈实录。“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种。古如歌,现留存于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和达拉特旗较小范围的地区,演唱者也只是少数群体,依然处于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阶段,特别是对于传承者个体的记录尤为必要,所访谈的资料尤足珍贵。鄂尔多斯是“古如歌之乡”,沐浴在这块底蕴丰厚的沃壤之上,坚守故土,固守文化之魂的歌者,以信念与执着,传承着濒临消失的活态文化,他们是最古老、最鲜活的传统文化实践者、传承者。这里的每一位口述者,均真实地叙述了他们的文化记忆,从各自的生活角度,真切地表述了一些认知的观点和肺腑之言,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口述文献,他们“活化”了的文化记忆和历史存续,见证和丰富了古如歌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赓续,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基础信息。
-
北部湾叙事韦苏文2017年中国民协“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启动,并陆续赴各地组织进行民间文化调研活动。民协将此次调研活动的成果汇集陆续出版。这是其中一册。大湾区东部涵盖了广东沿海、海南岛和粤港澳,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其中的合浦、徐闻、广州、番禺等海港,自古就是中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作为敢与海洋风浪潮汐抗争的滨海“渔猎”、“海耕”族群,今天仍延续传承着与海洋渔业相关的独特民俗与民间信仰,传唱着丰富多彩的海岛民歌,通过岁时节令虔诚敬畏大海、感恩祖先、祈福平安的滨海渔民信俗,凝聚了渔民祈求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民协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挖掘当地多民族民间信俗与民歌资源,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集结成册,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南自贸港的文化建设。
-
斫琴法蒋克谦, 石汝砺, 崔遵度 辑撰,隋郁 译注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明代《琴书大全》中关于古琴制作的相关章节,以及北宋琴家石汝砺和崔遵度撰写的琴材斫制文献,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注译了石汝砺撰写的《碧落子斫琴法》,包括定材尺寸、琴身尺寸、削面法、调声法、较古琴大小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等内容。其中不仅有较为详尽的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保存有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之琴的实际尺寸记录,及其与宋代斫琴尺寸的比对性文献。 第二部分注译了崔遵度撰写的《琴笺》,阐述和探索了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的用法,并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三个徽位不同声音的出现是事物客观规律的看法,否定了汉、唐以来将琴的音律附会为节气月令的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为《琴书大全》节选注译。《琴书大全》为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二十二卷,本书中仅收录有关斫琴的部分。采选范围包括卷第四(古琴制、琴面释名、槽腹释名、琴背释名、琴体说、琴本制法起法象,以及名家杨祖云、僧居月等人的制琴法,取古材造琴法、宋朝五琴制),卷第五(历代琴式一百余种),卷第六(调音定律),卷第八(造弦理论、造弦法二十余种、基本指法、释谱、通用字谱、名家指法数种),卷第九(上弦法、调弦法、调弦手势三十余种)、卷第十(弹琴法、定弦诀、整琴法、琴面断纹、琴台、琴甲、琴扣、琴枕足、粘甲药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