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万物有灵(英)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著50多年来,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一直倡导以诚实和道德的方式进行野生动物摄影,鼓励摄影师们不断挑战艺术自由、技术技能和叙事能力的极限。 本书汇集了 2019 年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 100 张获奖作品。它们因艺术价值与独特性而从 48,000 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罗万象,既有动物行为与肖像,也有珍稀植物以及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同时包括水下摄影、黑白摄影等特殊类别,为自然界的所有面貌谱写了一曲赞歌。每张照片均配有一段文字,记述了摄影师令人难忘的拍摄经历以及照片背后蕴含的意义——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生活方式、诸多物种的脆弱以及它们面临的威胁。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歌颂了地球上的生命与自然之美,也呼吁人类减轻对自然界的施压。
-
客户价值驱动的个性化产品设计何丽娜,明新国,张先燏本书围绕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客户价值驱动的个性化产品设计框架、个性化产品客户价值需求识别与分析、个性化产品客户价值需求预测与转化、个性化产品的模块构建及个性化产品的配置优化。本书的出发点是实际工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企业在个性化产品设计过程中长期面临的若干关键问题,对制造企业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本书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实践经验和案例避免了内容的枯燥和空洞。本书既可以作为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师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产品设计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
如何做民族志研究陈学金民族志是探究、表征与构建社会现实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民族志研究与田野工作紧密相连,为深入理解行动者、社会过程和机制、社群文化意义提供了可能。本书第一章从民族志的发展历史展开,对其具体内涵和研究价值进行阐释;第二章从整体观、写文化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民族志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第三章将视角转入田野工作中,从前期准备、参与观察到文化深描、影像拍摄,探讨了资料搜集这一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第四章聚焦如何在“做中学”,无论是观察与涉入的平衡,还是处理好田野中的人际关系,相关问题与策略的讨论既是方法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实践的思考与启示;第五章回归民族志事业的核心,即文本化,在介绍大量优秀民族志作品的谋篇布局、阐释分析策略和叙事技巧的基础上,将这一核心工作具体化。本书面向对民族志方法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了民族志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从问题到创新缪永留本书有9个STEM课程案例。每个STEM课程案例均聚焦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浸润中,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融合S、T、E、M各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每个STEM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搜集身边真实的问题;通过调查与研究环节,掌握科学原理,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特性;通过设计与制作环节,理解工程项目开展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掌握信息化编程技术和程序设计的方法;通过反思与修正环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进行有效地反思与合理的改进。通过科学探究、工程设计、数学计算、编写程序、系统测试,最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瞿秋白王铁仙,刘福勤本书是201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的改写本。原书是在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组织下完成,其特点是吸取近二十年来学界瞿秋白研究的新成果,并根据大量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写成。本书按照江苏文脉研究工程的要求,作了压缩并两度修改,在修改中订正和补充了原传记本中的一些错漏。
-
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赵雪梅,郭建中,张仁杰,李莎莎本书为论文集,本书为武汉大学统战部组织的一本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研究的论文集,基本定期会在我社出一本,所以本书的格式基本保持一致。本书共35篇文章,主要内容涉及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方法新对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工作研究、离退休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思考、民族宗教工作的方法以及港澳台学生的统战工作。以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统战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为背景,对高校统战工作中民族党派、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网络新媒体、离退休工作人员等方面的统战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北航法律评论2019年第1辑 总第10辑李昊《北航法律评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文集。《评论》坚持学术自主、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人文精神,透视和洞察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及思想意识,透过独特的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法治道路的方向,兼具理论性、适用性与前瞻性。
-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及其对侦查取证机制的影响研究贺小军暂缺简介...
-
企业合规理论与实务海南自贸港合规研究院,禄正平,徐宗新暂缺简介...
-
比较法哲学威廉·B.埃瓦尔德,于庆生,郭宪功本书对传统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进行了扬弃,是一种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堪称比较法研究中的“科学革命”。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指出了表面上相互竞争的语境主义和文本主义研究进路在“外在主义”上深层的一致性,提出内在于法律系统的研究方法,更在于其论述能够融贯哲学、精神分析、历史、经济、法教义学等全方位的智识资源,而又不失法学研究基本的规范立场。在“比较法哲学”的统一标题下,本书编章各有侧重。第一编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侧重于对旧学科的批判和对新学科的证成;第二编第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比较法外在主义研究进路的批判吸纳;第二部分是从法律史和比较法关系的角度对第一篇进行重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将“比较法哲学”这一学科落实到具体事例;第四部分波斯纳的书评则是对具体的外在主义研究进路的应用性批判。可以说,这五篇文章的集合清晰地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比较法哲学”这一新学科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