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青楼梦(清)慕真山人著;陈书良校点暂缺简介...
-
钱穆学术思想评传汪学群著片断:导言钱穆原名恩荣,字宾四,民元(1912)易名为穆。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九(1895年7月30日),卒于1990年8月30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建立独特的文化史学体系,在二十世纪的史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钱穆一生勤勉,淹通四部,著述丰厚,对传统文化诸领域都有研究,但主要归于史学。其史学包括历史(主要指通史、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等)、学术思想、文化,他在这三大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学术思想是钱穆学术的重心,即治学的主线。在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代学术等方面都有创新。于诸子学,他从先秦学术思想史出发揭示了诸子学的基本精神,即平民阶级之觉醒,并以儒墨两家为轴心疏理诸子,建立了诸子互动的学术系统。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经考证老子为三人,而混三为一自《史记》始。至于《老子》,则从其书中的理论推测书的时代背景,从先秦思想发展线索,以及语言文字等角度,证明其书为战国晚期作品。又以史家的眼光从动态角度把握诸子统一,认为诸子统一虽然始于先秦,但完成在秦汉之际,表现为一个过程,以《易传》、《中庸》为代表的秦汉儒家起了主要作用。钱穆治经学同治诸子学一样,从史学立场出发,泯合了今文经与古文经的门户之见。注重经学的渊源,强调儒家典籍在先秦不称经,经学产生于汉代,“六经”也为汉儒所为,还孔子与“六经”历史的原貌,其深意在破今古文门户之见。他把经学发展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并对经学在不同时期特点进行研究,勾勒出经学发展的辙迹。他把人文主义、注重历史、天人合一、通经致用及教育等概括为经学精神,并本着这种精神,阐述了考据与义理二者不可偏废的经学方法。《易》学与《四书》学也是他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独创一套《易》学、《四书》诠释的新体例。另外,揭示《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其义理的演进过程,突出《四书》在经学史上的地位。钱穆于玄学、佛学也不乏特色。他揭示玄学的精神为“个人自我之觉醒”,主要研究了王弼、何晏、嵇康、阮籍、向秀、郭象这三家六宗的思想,并由此追述了玄学的渊源、发展、流变。他对佛学,并非一概加以拒斥,对佛籍、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以及发展与流变,都进行详细考证,指出佛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突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意识与较强的生命力。钱穆也非常推崇理学,称理学为“大我之寻证”。认为宋明儒是平民儒,无论在师道、学术,还是在治平方面大有返回先秦儒的风格。正如先秦儒融合诸子百家,扩大儒学一样,宋明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老,形成一代新儒学。基于这一总体认识,他从史学角度贯通理学,揭示理学发展的渊源、发展与流变,泯合了所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绝对对立。对朱熹学术思想的研究则是理学的重心。他把朱熹与孔子并举,突出了朱熹在孔子以下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接着分别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方面具体研究朱熹,揭示了朱熹作为一代通儒,以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特征,体现了从朱子原书治朱子的精神。钱穆还对王阳明学术进行探讨,肯定王阳明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宋代理学所留下来的问题,如朱陆的对立、儒佛的抵牾,在他那里基本得到解决。清代学术思想是钱穆治学术思想史创获颇多的领域。他称清学为“民族精神之发扬”与“物质科学之认识”。他对清代学术的研究集中在其学术的渊源,以及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与流变上。后记:后记我研究钱宾四先生学术始于1993年初,这要感谢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兄,是他把我领进宾四先生学术的殿堂。已经出版的《钱穆评传》是我们合作的结晶。该书出版并得到好评应归功于他。由于时间较紧,一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我便开始写一本研究宾四先生学术思想方面的专著。初稿写完后又去忙于其他项目。去年二月应郑大华兄之约参加戴逸先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中的《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一书撰写,于是把已经写成的初稿加以修改完善,形成此书。本书除导言、结束语、附录、后记以外,共分九章,分别对宾四先生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代学术史(上下)、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本书的提纲是根据宾四先生治史的特点及逻辑设计的。他的历史学主要包括学术思想史、历史(主要指史学的理论、方法、门类等)、文化三大部分。治史的逻辑是,先对历史作通体研究,把握一般史学理论、方法,然后把历史平铺开来,分门别类地研究部门史,主要是学术思想史,最后回到文化。因为在他看来,研究历史,历史只是外表,文化则是内容,只有在文化中,历史才最终完成。于诸史,他最用力,最有创获的是学术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学术史。基于此,本书除对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探讨外,以学术思想史为中心,其中清代学术史分二章,以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为殿后,大体反映了宾四先生的史学特征及路径。本书与《钱穆评传》相比有以下特色:第一,结构不同。除历史与文化研究之外,有七章论述学术思想史,表明本书以学术思想史为中心,这反映宾四先生史学的特色。第二,对宾四先生的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把他的学术思想来源归结为晚清民初,当时的新史学、经学中的汉宋兼采、诸子学复兴、国粹主义等,都是其思想来源。其思想发展脉络是先从文学入手,转而治经学、子学,最后归于史学。第三,给宾四先生学术定位,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得失。把他的学术置于晚清民初学术史考察,侧重与同时代人比较,突出他的文化史学特色。由于他的文化史学以学术思想史为重心,因此尤其突出在这一领域,如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清学等方面的贡献。另外,也指出他学术思想的不足,如治史感情因素偏重、只从文献治考据等。第四,介绍了宾四先生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出版修订情况及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当前学术界研究他的概况,并给予评论。最后对戴逸先生、曹鹤龙先生、刘卓英女士、房德邻先生、大华兄给我机会出版此书,表示感谢。也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弟弟多年来的帮助与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我的研究是初步的,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汪学群于北京安华西里1998年元旦本书前言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代序言)戴逸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灿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入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作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需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
白话淮南子(汉)刘安撰;吴广平,刘文生译暂缺简介...
-
金批水浒传施耐庵 著,金圣叹 批改《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一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报国”思想,和具有浓重平民色彩的英雄主义精神。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质朴的音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等。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热烈地称赞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水浒传》继随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千锤百炼出生动的、极富表现力的、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堪称炉火纯青。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金瓶梅传奇郭戈著曾经被视为丑陋、不健康的作品,而冠以“淫书”之名;实际上,作者写西门庆这一家人的生活,就等于写全社会的缩影。
-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片断:李太白全集卷一古赋八首大鹏赋(并序)[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鸥。鸥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千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鸥之徙千南冥也。水聲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汤之问棘也是巳。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鸥。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日。彼且奚適也。我胜躍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辩也。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遊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巳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覩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舊本不同。今复萧本缪本俱作腹。非。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唐时江陵郡。卽荆州也。隶山南东道。“大唐新语”司马承祯。字子徽。隐干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则天中宗朝频徵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淮南子]廓四方。拆八极。高诱註。八极。八方之极也。[神异经]昆仑山有大鸟名日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为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其鸟铭日。有鸟希有。录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杨修答临淄侯牋]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晋书]阮修字宣子。尝作大鹏赞日。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層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紧鸠仰笑。尺鷃所轻。超然高逝。莫知其情。[韻会]将。与也。其辞日南华老仙。老一。作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志一。作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其缪字本。脱几千里。其名日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单作缪炟本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仑一鼓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落缪。本作百川为之崩奔[唐书]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蒙漆園吏。其学无所不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义日。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当蒙县。陆德明庄子音义。齐谐。人姓名。[郭璞江赋]类胚浑之来凝。李善注。胚胎浑混。尚未凝结。[木华海赋]旦鳞插云。鬐鬛刺天。李善注。鬐。鱼背上鬣也。增韻。凡鱼龙颌旁小鬐皆日鬛。[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渤解。颜师古曰。渤澥。海别枝也。司马贞日。案齐都赋。海旁日渤。断水日澥也。[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干扶桑。是谓晨明。[楚辞]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註。谓日始出东方其容暾暾而盛貌。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仞。日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牛弘乐府。扶桑上朝暾。萧士养日。单赫。旧作烜赫。庄子日。惊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聲侔鬼神。单赫千里。世本作烜字。由传写者作炟字之误。人不能解。遂作烜字。今釐正之。[初学记]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左传]冯陵我城郭。杜预注冯。迫也。[博物志]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说苑]五岳。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恒山。北岳也。嵩山。中岳也。[诗小雅]百川沸胜。[谢灵运诗]圻岸屡崩奔。吕向註。尔缪本脱水微其岸。崩颓而奔波也。○峥嵘音撑横。胚音坯。澥音蟹。暾音吞。单音阐。平聲。尔尔字。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业太山一作太虚。本作大山。缪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迴右旋。倐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许本作塌。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本书前言齐序註古人书虑闻见不博也尤虑其识不精。既博且精。又虑心偶不虚不公。知有疑勿阙。有误亦曲为解。风骚后诗至李杜。齐名方驾。一如飞行絶迹。乘云驭风之仙。一如万象不同。化工肖物之圣。觀止矣。蔑以加矣。后学因元相志杜墓。抑李扬杜。遂乃议论滋繁。妄分轩轾。讵知少陵生平心服。明推为无敌不军。即后此才高力厚起衰八代之昌黎公。固合赞以光谈万丈。深慨流落人间者。仅分泰山豪芒。而先笑撼大树不自量之蚍蜉乎哉。两集本非手定。后人搜罗采摭。篇章遞增。其中时有真赝参错。转写为舛。李集更多。蓋自宝应元年往依族子阳冰。得疾以卒。遂葬当塗青山东麓。阳冰序草堂集十卷即云。当时著作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魏颢序翰林集二卷亦云。上元末偶得於绛。此即刘全白碣记所谓集无定卷。家家有之者也。至宋时。宜黄乐史始辑别集。常山宋敏求广裒遗文。始合为三十卷。南丰曾鞏始考定先后次第。元丰中。信。安毛渐始校刻於苏。绍兴中。闽薛仲邕始为年谱。太白本末。惟诸序记志范裴二碑及旧唐新唐二书可证。本诗世远事湮。疑谬杂出。宁得免焉。而两集之有註也。一荣一枯。斯又不可言者。註杜自宋至今。名氏更仆难数。后出多所。因考辨易覈。去取易嚴也。然且必殚精神。需岁月。尽彙群籍。以折其衷。说始有当。若李集所有可见之主。止杨箫胡氏三家。今欲广为订正。与註杜较工拙。不亦难易悬隔太甚乎。余兹阅钱塘王载菴先生辑主。而深叹其好学不倦。能数十年专心致志。为人所不能为也。忆余自幼好诵李杜诗。苦於不能尽解。往在都中。友朋聚谈。闻有优劣李杜者。余曰。杜诚不可及矣。自李而外。可与杜颉颃者谁与。必谓仙不如圣。一在学行甚正。一在流离造次。不忘君国。猶有说焉。然李云。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又云。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又云。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此其胸襟与自许积契者何以异。始见赏许公。后见奇贺监。居山东为竹溪六逸遊长安为醉中八仙。识汾阳於行间。折力士於殿上。轻富贵如尘士。乐山水以逍遥。嗜酒慕仙。浩然自放。即遭危困。未见其尤。岂非天际真人之邈不可攀者耶。谈者始稍息。今得此编。持论平正。其辑三家。去短从长援引本本原原。斟酌至慎。固陋如余。向所不解。今渐解之。则知此编为太白功臣也。善读书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乾隆已卯中秋天台齐召南撰赵序同里王君载菴。辑注太白诗文集。详引博据。考察综核。殆仿李善註文选。不厌过於繁釀。即被书簏之名。亦所不顾。噫。可为勤矣。太白诗。西河毛太史尝谓不耐入细。与三唐律法迥别。然其奡兀之气。自不可泯。其持论毋乃太过与。太白之才。不可以格律绳。膠翁评如刘安雞犬。遗响白云。覈其归存。恍无定处。沧浪评李杜不当论以优劣。太白有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正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蛩吟草砌耳其天才豪逸多率然而成。学者於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始见其妙。所谓天仙之辞。信不虚也。是以杜有千家主。李註仅止三家。正以李不易主。而欲求其瞭然千载之下。不其难哉。载葊穷半生之精力。以成此书。一註可以敌千家。李杜光燄。并昭耀於两间。有功后学。良非浅尠。平居阖户眎书。天情孤洁。有林处士之风。惟汲汲以著述立身后名。其意欲争胜於寒梅瘦鹤耶。尝谓余曰。李善註文选。有子邕以续其志。此书之释事忘意。动有无穷之憾。又以余松谷三兄註右丞诗相藉扬搉。久行於世。今此书不得与松谷析疑辨谬。共助落成。益又为之感欢已。余乐叙其书。并识其言。而传其人之高谊有如此。意林赵信拜书於平安里。杭序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何也。作者以才为主。而辅之以学。与到笔随。第抽其平日之腹笥。而纵横曼衍。以极其所至。不必沾沾獭祭也。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而证佐乃确。才不必言。夫必有什倍於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空陋者固不足以与乎此。粗疏者尤未可以轻试也。李供奉太白。才兼仙佛。致离骚之幽。著太史之洁。其於杜也。并驱方轨。未易轩轾也。然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至我朝而钱朱顾仇之书出。搜括无遗蕴矣。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监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余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吾友王君载菴。以三家之注之典未核也。结婚之未疏沦也。疵缪之未划削也。专精覃思。寤寐太白於千载之上。一一扣其出处而究其指归。太白之精神。与前注之得失。軒然若揭日月。其诸太白之功臣与。其诸三家之争友与吾不敢谓载菴之学果什倍於太白。孝辕博极群书。而载菴能掇其瑕砾。即谓之什倍於孝辕可也。且吾言太白才兼仙佛。其蕴蓄为何如耶。二氏之书。与吾儒之著述相捋。上下千古而能尽读之者。吾於唐得一人焉。曰段柯古。吾於宋得一人焉。曰释氏赞宁。吾於前明得一人焉。曰宋氏潛溪。以近代而论。蒙叟研精内典。而玄门之旨奥未窥。竹垞朱氏自言於竺乾之书。诗文未敢阑入。则并蒙叟之长而猶且怖若河汉。他可知矣。载菴早鳏。阗处如退院老僧。空山道士。日研寻於二氏之精英。以其余事而为是书。足以发太白难顯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书来质余。方望洋惊欢。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平。然其苦心孤诣。余学虽未至。而心故识之。聊识数言。以冠其篇端。以稔夫世之读太白之集者之不易。并稔夫註是集者之尤难也。乾隆已卯阖月望后一日友弟杭世骇王序诗人李杜并称。古今註杜者百余家。而李之註传於世者乃少。余所见杨子见萧粹齐胡孝辕三家。外此寥寥无闻矣。世固轩李而轾杜哉。何言诗之士帮往於太白不及帮往於子美者多耶。夫二公之诗。一以天分胜。一以学力胜。同时角立。雄视於文场笔海之中。名相齐。才亦相埒。无少逊也。自优劣之论出。而左右其袒者纷如。以文喻。谓太白如史记。子美如汉书。以兵法喻。谓太白如李广。子美如孙吴。以人物喻。谓太白仙而子美圣。以性根喻。谓太白顿而子美渐此皆论之两持其平者也。其余甲杜而乙李者。大约十居七八。可异者。评杜则多恕辞。多过情之誉。评李则多深文而索垢。是何意见之辟耶。宋人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正不当如此。山谷叹以为知言。夫山谷固服膺子美者也。豈不能言其优劣。蓋亦见其沉雄俊逸之概。本於性而成於学者。各有登峰造极之美。不可以后人私浅之见。妄为轻议焉耳。余於二公之诗。有兼爱。无偏好。尝读钱蒙叟顾修远诸家杜主。以为胜於昔人。譬之积薪。后来者居上。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註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於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蓋将以为多识之助。而观者议其过於绮碎鳞杂。无当于诗之本义。自念徵经引史。亦不无郢书燕说之误。或失作者命意修辞之旨。虽靡研编削。虚耗岁时。以上视钱顾诸先辈。无能为役。安敢与之接武而抗行哉。第思粹齐之作补主。所以补子见之阙也。而未能尽补其阙。孝辕作李诗通。力正杨萧二家之为。而亦未能尽正其为。余承三子之后。捃摭其残拙剩馥。而广为综缉。夫岂夸多而炫丽哉。将以竟三子之业也。虽才力未逮。然念博物洽闻之士。世固不乏。必有起而集其成者。蒐罗轶典。抉发奥思。俾夫阙者为者罔不甄释。将与杜註诸家之善本并传艺苑。而为新学之津梁。彼杨与萧。实为之草创于其先者也。余得肩隨胡氏之后。而附於讨论修饰之列。其亦可乎。乾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正月望日王琦载菴漫述
-
一口气读完向阳 著暂缺简介...
-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在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所以,它不仅是“精英文化”“大传统”,同时也与“民俗文化”“小传统”紧密相联,并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通过儒学教义,经常相互渗透,联系。尽管其间有差异,距离甚至对立,但并不是巨大鸿沟。这样,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
-
续古文观止今译徐北文,李永祥 主编,张华松,朋星 译注《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编选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本书已在我国广为流传三百多年之久,入选篇目,在过去已成为中等文化水平的人人熟悉的文章。《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末的文章共二百二十篇,分为十二卷,篇幅长短适中,篇目及分卷也较匀称。《古文观止》对我国近代语文,不论是文言文或语文都有深广的影响,初学文言文的读者从本书入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全书共八卷,起于清初,止于本世纪20年代,共选出六十五位作者的一百七十四篇文章。本书不但重视桐城一脉的各家也予选录。同时上溯清初酮城派以前的诸大家,下涉清末民初如梁启超、章炳麟、林纾等各家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古文的成就。我们认为本书从内容上、篇幅上,以及与《古文观止》原书风格的一致上,作为一部读本都是比较适宜的。
-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总集, 设十二大类, 共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