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黄帝内经徐岩春 编辑《黃帝内經》是先秦時期防治疾病經驗總結和理論的升華,代表了這時期醫學的最高水平。它作為中醫藥翠的第一部經典,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基礎,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養生保健知識,是醫家的臨證之書,更是古代的百科全書與中華傳統化的瑰寶。兩千多年來,中醫學的各項成就,幾乎都是在《黃帝内經》的理論原則指導下,經代醫家的實踐逐步創造的。豐富多彩的中醫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大多是在《黃帝内經》理論的啟下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黃帝内經》為中國人民的保健養生、防病治病,中華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献。直至今天,仍然對中醫學的研究、臨床起着指導作用。 《黃帝内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又稱《黃内經素問》,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君臣問答體例討論了攝生、藏象、病因病機、色脈診法、治則方藥、刺方法及有關疾病的治療内容,將人的生命活動置於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中加以考察,於探討人與然的關係中充分汲取了中國古代哲學、天文學、地理學、物候學、數學士日律等學科的先進思研究成果,創建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各種醫學理論,不僅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統一以人體内外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整體觀念,而且確定了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證施治原則,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学理論體系。並強調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保健養生防病原則,從順應四節氣、情志調攝、起居勞逸等各角度闡述了保養生命的各項具體措施。《靈樞》又稱《黃帝内經樞》或《靈樞經》,亦曾稱《九卷》《針經》等。與《素問》编寫體例一,學術内容互為補充,互相聯繫,语言文字相近,堪稱姊妹之篇。不僅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陰陽五行、臟腑血津精,人與自然等醫學理論,更側重闡述了經絡理論和針刺方法,包括經絡的生理功能,循行起,病理變化,以及腧穴的部位,針刺的原則和方法,為後世醫學,尤其是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
-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十卷,清李道平著。道平字边王,一字远山,号蒲眠居士,湖北安陆人。嘉庆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举人。二十馀年,始终与修安陆县志。放学善治汉易,道光甲申(公元一八二四年)成易筮遗占而重其象,为能读周易集解之基础。此纂疏之成,已当十八年後之壬寅(公元一八四二年)。翌年癸卯(公元一八四三年)起,任嘉鱼县教谕。凡研习周易集解者,循此书以进,殊多便利。今介绍其内容前,先须说明周易与周易集解成书及其变化的情况,方能理解纂疏在易学史中的地位及其价值。 周易为先秦古籍,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又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所谓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指三圣所处之时代。观周易内容,确有三部份:一、卦象,二、二篇卦爻辞,三、十翼。合之乃成易经十二篇。至於十翼是否孔子作,宋欧阳修易童子间已致疑。二篇是否文王作,汉马融、陆绩等已发现爻辞如「箕子之明夷」等,事在文王後,故不得不增饰「卦辞文王,爻辞周公」之说以自圆其辞。又八卦是否始作於神农前之伏羲,更难证实。自清末以来,治周易者,什九在考证易经十二篇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或能注意秦汉以来的周易著述,而研究其内容者,日乏其人。故周易一书的哲理,已不为一般知识分子所理解。直至一九七七年,於西岐凤呜村发现西周甲骨,内有以数字结合成奇偶,表示阴阳的变化。今已初步证实为周初的「卦象」。且全国各地,皆有发现此类符号,可见周礼所记的三易,非属虚构。在西周前已存在「卦象」,不可不认为是事实。至於伏羲氏之始作八卦,又可探源於原始宗教中有筮占之事。若筮占所用的工具与方法,历代都有变化。以筮数论,由八卦而六十四卦,由因重增爻而用九月六。於凋初纯以数字代表阴阳变化,於筮法方面,已有较深的认识。 其後观六十四卦的卦爻象,系以卦爻辞而成周易二篇,虽不必误认为文王、周公所罕然以质朴的文字结构观之,实在诗经前。大部分成於西周,非常可能,其原始资料,不乏取诸西周前的史实。惟分辨卦爻以定二用,编辑成似今本的周易二篇,或已及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五一三年)载蔡墨言龙,初见引及「用九」,可作为成二篇的下限。易,当时属太卜所掌。
-
沉冤黄泉路曹书文选编暂缺简介...
-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暂缺简介...
-
国学研究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本书收有文章20余篇,其中有《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试论苏轼的美学追求》、《沙井文化研究》等。
-
八仙全传(明)杨尔曾等撰;谭新标点暂缺简介...
-
西游记(明)吴承恩著;汪原放标点《西游记》的故事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其中最精彩的章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打白骨精、借芭蕉扇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它以其强烈的艺术魁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而使它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更多内容]
-
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严佐之著目录之学,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目录学著作,对了解我国文化、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明清两代,私人藏书盛极,因而私家目录著作也极为丰富。《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对近三百年来古籍目录著述中较为重要和有价值者作了梳理,对其源流、古籍收藏、学术价值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暂缺简介...
-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