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儒藏·论部·杂论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论部》是儒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藏?经部》《儒藏?史部》一起共同构成儒学文献大厦。《儒藏?论部》基本是儒家理论,即儒学思想的资料汇编,按儒学的时代特征和专题,分为“儒家”“性理”“政治”“礼教”“杂论”五类,拟收书870种左右,预计分装114册。本次拟出版“杂论类”,收书两百余种,分装44册.
-
儒藏·论部·儒家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论部》是儒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藏?经部》《儒藏?史部》共同构成儒学文献大厦。《儒藏?论部》基本是儒家理论,即儒学思想的资料汇编,按儒学的时代特征和专题,分为“儒家”“性理”“政治”“礼教”“杂论”五类,拟收书870种左右,预计分装114册。本次拟出版“儒家类”,收书百余种,分装6册。
-
儒藏·论部·性理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论部》是儒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藏?经部》《儒藏?史部》一起共同构成儒学文献大厦。《儒藏?论部》基本是儒家理论,即儒学思想的资料汇编,按儒学的时代特征和专题,分为“儒家”“性理”“政治”“礼教”“杂论”五类,拟收书870种左右,预计分装114册。本次拟出版“性理类”,收书两百余种,分装31册。
-
儒藏·论部·政治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论部》是儒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藏?经部》《儒藏?史部》一起共同构成儒学文献大厦。《儒藏?论部》基本是儒家理论,即儒学思想的资料汇编,按儒学的时代特征和专题,分为“儒家”“性理”“政治”“礼教”“杂论”五类,拟收书870种左右,预计分装114册。本次拟出版“政治类”,收书百余种,分装17册。
-
国学发微笺释刘师培 著《国学发微》为刘师培系统全面总结国学思想的文章,1905年1月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国学发微》是从先秦到明代贯通式的论述,对隐而不彰的学术现象与规律进行阐发,或与前人论述有不同看法,或者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有颠覆性论述。本书是对《国学发微》的笺释。笺释主要是对相关名词作出注释,包括人名、书名、学术名词以及文化制度名词等,对文中涉及文化事件的历史背景、学术传承与学术现象进行介绍,偏重介绍学术思想内容。为便于阅读与掌握,全书根据内容,将原文划分为38个部分,每个部分笺释者以按语形式进行概括与评价。《国学发微》内容截止到明末,为了成为完整的古代学术史,本书特附录刘师培三篇有关清代学术史的专题文章《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
-
姚华著作集姚华姚华(1876-1930),近代著名篆刻家、藏书家。贵州贵阳人,字重光,号茫父,又署莲花庵主。清光绪进士。精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之学,世人称其诗书画三絶,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并称“近代刻铜三大家”,书法紧峭有力,尤善蝇头小楷,点画精严。本次所收著作均为姚氏代表性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姚华治学各个方面的成就,尤其注重其在词学、曲学以及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兼及其艺术创作成就,本次收录作品包括《弗堂类稿》《弗堂词》《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话》《中国图谱源流考》《题画一得》《艺林虎贲》等。本书选辑姚华著作数种,以影印方式原貌呈现,精心编制细目,并请名家撰写导读,便于读者研读。本次所收著作均为姚氏代表性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姚华治学各个方面的成就。
-
王阳明名言名句篆刻作品集王杰 著余姚青年篆刻家王杰创作的王阳明名言名句篆刻作品,以古灵为主,章法平宝而又不乏灵动,印文朱白相兼,形式多样,所作印刀法娴熟,别有意趣,西泠印社将他的作品汇成《王阳明名言名句篆刻作品集》以飨读者。
-
文津学志 第十九辑《文津学志》编委会 编本书为《文津学志》丛书第十九辑,即傅增湘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专辑。全书收录相关研究文章25篇,如:百年思高义 万古颂先贤——纪念傅增湘先生诞辰150周年、傅增湘与国家图书馆过往系年,等等。全书分为5个栏目:傅增湘先生生平研究、藏园群书捐赠公藏研究、藏园遗墨整理与研究、藏园版本目录学研究、藏园群书研究。
-
神奇点心店12 神秘人与福尔摩斯豆(日)广岛玲子大地在钱天堂买到了让他轻松通过考试的骆驼轻松符,他不用复习就考上了重点高中。大地的高中生活多姿多彩,踢足球、看漫画,玩电脑游戏……他没花一点儿时间在学习上。很快,大地迎来了第一次期中考试。他能再次轻松考出好成绩吗?蓝花非常想成为擅长模仿的搞笑艺人。一天,她跟着墨丸来到钱天堂,买到了鹦鹉金币巧克力,变得像鹦鹉一样善于模仿不同人的嗓音。可是有一天,她的嗓音突然变得像机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刺耳。难道蓝花只能放弃成为搞笑艺人的梦想?大地、蓝花和钱天堂的其他幸运客人都接受了一个神秘人的问询,这个神秘人究竟有何目的?
-
《御选古文渊鉴》评注辑校章建文 辑校《御选古文渊鉴》于康熙二十四年成书,所录文章上起《左传》,下迨于宋朝,共六十四卷。书中有大量的康熙帝、徐乾学、张英等人的评注文字。康熙通过《古文渊鉴》选注,不仅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台阁古文批评家队伍,重建了古文批评标准,也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台阁古文作家队伍,弥合了秦汉派与唐宋派的分歧,统一了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落实了古文批评标准,推动了清代台阁文风乃至清代文风的形成与发展。本书稿不录所收古文,只收录评注文字,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选古文渊鉴》为底本,康熙评语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文评论》为校本,其他评注以哈佛本《御选古文渊鉴》为校本。每篇文章的评注按作者注、题注、尾注、按、评的顺序编排。本书稿的附录部分还收录《御选古文渊鉴》的凡例、进呈表、后序与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按语,供读者参考。书稿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