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 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陈锦春,王成略 校点《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清代致力于辑考三家《诗》佚文者不下六十家,或辑录佚文,订补《诗考》;或独辟蹊径,撰成专书。至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作《三家诗遗说考》,赅综诸家,将三家《诗》遗说网罗殆尽。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即以陈氏父子书为基础纂集而成。其初名《三家诗义通绎》,属稿于江苏学政上,至《卫风·硕人》而中辍。1913年,王先谦续作此书,至是年冬月完成,题为今名。《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辑集三家《诗》遗说的集大成之作,其《序例》云“自愧用力少而取人者多”,可谓实事求是。此次校点,底本为1915年虚受堂刻后印本,无版本校勘,主要为他校,参校其他相关典籍,以校异同讹误。
-
女四书集注班昭等 撰,李志生等点校“女四书”这一概念,出现于明末清初。时山东琅琊人王相,将东汉班昭的《女诫》、明成祖徐皇后的《内训》、唐宋若昭的《女论语》及王相之母刘氏的《女范捷录》,汇编为一书,并加以笺注,题为《闺阁女四书集注》。后此书传至日本,日人又剔除《女范捷录》,代以唐郑氏《女孝经》,形成了新的“女四书”组合。此次整理《女四书》,即将上述五种作品一并收入。 “女四书”问世后,对明清至近代的女子影响深远。作为其时众多女子开蒙教育的首选,“女四书”丰富的知识构成,起到了提高当时女子文化水平的作用。本书对于今人了解明清时期的妇女教育,探究中国传统的两性道德,深化认识古代女子的家庭观、社会观及对同性的看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
管子(春秋) 管仲 著,学谦译《管子》一书旧题为管仲所撰,其文主体为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宫学者及后世管子思想研究者们整理而成。全文共八十六篇,现仅存七十六篇,分为八类:《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内容包罗万象、思想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同时,它不仅是一部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术大法,对于今人,更是治国理政、农业生产、军事指挥、为人处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性全书。
-
古代汉语释源曾光平、曾江 著,魏清源 审订本书主体部分与王力编《古代汉语》的一部分相当,节选《左传》《论语》《礼记》《庄子》《荀子》等古代经典片段,用音韵学、词源学的方法解释词义,多有新意。比如,根据“愠”是“郁”的阳声韵,提出“人不知而不愠”的“愠”应是郁闷的意思,而非过去所注解的“恼怒”。书前有《汉语语音知识》三十七讲,介绍中国古人的造词手段和汉语音理,以帮助读者理解汉语词族的发展,进而进入汉语词源的探讨。
-
易汉学〔清〕惠栋 撰, 陈修亮 校点,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易汉学》,清人惠栋撰。惠栋(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倡导汉学而被誉为一代宗师。《易汉学》是惠栋崇尚汉学的代表性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八卷,而惠栋《易汉学自序》云七卷,江藩《汉学师承记》亦云七卷。盖后人将惠氏辩证《河图》、《洛书》等内容附于书后,是为八卷。《易汉学》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普遍重视与好评。《易汉学》现存主要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一七八一—一七八四)镇洋毕沅辑灵岩山馆《经训堂丛书》刻本、《清经解续编》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汇文轩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次校点以《经训堂丛书》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经解续编》本为校本。
-
毛诗说曾运乾 著,周秉钧 点校本书为曾运乾著,周秉钧整理。曾运乾先生逝世后,留下了大量《诗经》讲稿、眉批和笔记,本书即据以排比整理。书中讲解了《诗经》二百四十多篇,约为《诗经》总数的十分之八。曾运乾先生广采毛《传》、郑《笺》、朱熹《诗集传》以及清代戴震、王念孙、王引之、陈奂、胡承珙、马瑞辰、魏源、王先谦等诸家之说,博取众长,参以己意。曾运乾先生长于音韵、训诂,说《诗》以阐明训诂为基础,又善于阐发诗意,解释精审,常常发前人之未发,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北大汉简老子译注吴文文 著《老子》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其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老子》思想为本土宗教——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为佛学、宋明理学等思想体系所借鉴吸收。《老子》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军事,艺术,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微言大义、内容广博,包含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安顿等诸多内容。大的方面涉及宇宙本原等世界观问题(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政治哲学问题(《老子》主题是“君人南面之术”),生命意义等;小的方面涉及个人价值取舍,如何养生、修德,以何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等。因此,对有志于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号称“万经之王”的《老子》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经典,值得一生品味。
-
蛾术编(清)王鸣盛 著《蛾术编》的写作与刊行经过大体为:王鸣盛晚年时,将平生考证之积累所得而囿于体例未入《十七史商榷》者,汇成巨帙,书名取《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语,“蛾”同“蚁”,言蚁虽小虫,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而至成大垤,以喻学问须经长期积累乃有成就。通观全书,大抵以经义、史地、小学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诗文、碑刻。由于作者长于史地之学,其说地、说人、说物、说制四类三十八卷,尤称精辟,既有参伍错综的细密考证,又有综合、归纳和提高的分析研究,而且每将史地考证与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起来,体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旨趣和探索精神。其“说字”二十二卷,亦多卓见。总之,作为一代大师的晚年积学之著,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苏成爱 校理《武经七书》是对七部兵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分别为《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由宋神宗时期武学博士何去非等编纂,之后,《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长期流传,出现了众多注本,明代学者王阳明评注、胡宗宪续评本即为其中之一,遗憾的是,该书因流传不广,不为当下读者熟知。基于此,我们以台湾老古出版社影印茅震东考订本为底本加以点校整理,采用线装形式,双色印刷,王阳明、胡宗宪的批注文字、各类批注符号均用与底本接近的红色,所在位置亦尽量遵照底本。除此以外,利用相关文献对原书中的一些明显误字做了校勘,对一些疑难问题做了简要注释。
-
古今谭概(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一书,编纂于明万历后期。全书分三十六卷,在每卷之前都加了按语,在不少篇章之下,还加了简短犀利的辛辣评语,使本来可笑的事,更加发人深省,宛如一面照妖镜,把历史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态照耀得须眉毕现;又如一把锋利的匕首,淋li尽致地解剖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阴暗面,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古今谭概》不仅仅是一部供人消遣的笑话集,还是一部饱含哲理的人生处世的百科全书,每读完一篇,都令人掩卷深思,浮想联翩,从中获得不少教益和启示。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公鱼;别署子犹、龙子犹,还有别号墨憨子、墨憨斋主人、香月居主人、可一居士、顾曲散人等。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崇祯中贡生,曾任知县。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著述极丰的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