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书写自我[美]伊沛霞、张聪、姚平 编有很多原因让中国古代的人们提笔书写自己:让亲人知道自己的近况,记录旅行中的经历,为自己辩护、抱不平,表达对个人能力的骄傲或对生活的失望,抑或解释著书立说的缘由。许多写作者会用幽默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缺点,而那些为子孙后代写作的人,则往往采用严肃的语气。一些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则用散文。此书选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年间50位作者的关于“自我书写”的作品,分列在29个话题之下。这些作品讲述的故事,往往生动且引人入胜。它们的作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既有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有些相当简短,另一些则要长得多。这些作品将引领读者走近他人的世界,并激发大家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包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他人的联系、家庭生活的情感基调,以及各级官员的关心照顾,等等。每个话题均有一篇导言和拓展阅读书目,可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
寒山诗注项楚寒山诗被称为通俗诗、白话诗。但由于表达上的特殊性,并非浅显易懂。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注》是项楚先生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一大力作。本书原文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内省本、正中本、高丽本及四库本等传世善本,堪称寒山诗之定本。本书的注释,除一般生词僻典外,重点在寒山诗所涉及的俗语词、佛教语言典故,特别注重寒山诗语言、寓意的佛教来源以及在禅门、世俗社会运用中的流变。推源溯流,广征博引,探赜索隐,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注释除充分显示了寒山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外,在语言学方面(特别是俗语词、佛教语词)的创获极多,甚至称其为语言学专著也不为过;加之贯穿全书的对生词僻典和佛家语的推源溯流式的考释,揭示了寒山诗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文化意蕴的承传流变,更使本书在文学、语言学的价值之外,具有了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和宗教史的意义。书末附《拾得诗注》。
-
木钟集[南宋]陈埴 撰, 史应勇 校点,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木钟集》以《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和《史》各一卷。当时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已经撰成,但犹为私家之书,尚未成为官学,故陈埴仍从古本之例,解说《大学》《中庸》仍置于《礼记》之中,未单独条例。《史》论仅涉及汉唐,则是因为伊洛之传不以史学为重,偶然及之,并非专门论述。全书体例均先设问,后回答。卷首自序,称取《礼》“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间者如撞钟”义,以“木钟”为书名。此书独守朱子之说,可备研究朱子学作参考。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元吴氏友于堂刻本和明弘治十四年刻本为校本。是首次校点整理。
-
康斋先生文集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吴与弼 撰, 宫云维 校点《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万历十八年刘世节刻本、崇祯壬申陈懋德刻本。入清则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本书以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为底本,以弘治七年吴泰刻本、正德彭杰刻本为校本,适当参考了万历刘世节刻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古文观止译注李梦生 史良昭 等 译注本书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古文观止》(据映雪堂本排印)为底本,译注者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同时,将原书前四卷中史料内容较强、缺乏散文美感的文章精简压缩,成为两卷;自第五卷后全部保留。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本书打破了以往此类书籍的常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省却了读者困难字、生僻字需查阅工具书的麻烦,使阅读畅行无阻。配以通俗流畅的全本译文,文义贯通,适于学习、理解古代优秀散文。对文言文的学习特别有帮助,是少儿国学入门首选读物。本次修订,文字据底本重新校勘,拼音由全国优秀科研教师秦振良老师审定。精选纸张,厚薄适中,便于携带。
-
伊川击壤集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邵雍 撰, 陈俊民 校点《伊川击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学诗集,通行本收录大约一千五百余首,以哲理诗为主,邵雍也因此被誉为理学诗派的始祖。《伊川击壤集》邵雍生前尝手自编订,其子伯温又裒类成集,初刻于元祐年间,但此初刻本现已亡佚。现存几种南宋刻本多为残本,其中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保存相对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脱误甚少,此次校点,即以此南宋末年刊本为底本,校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刊十八卷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年间毕亨二十卷本,同时参校了明正统《道藏》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的两种残宋本。书末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又整理增补了《集外诗补》和《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宋)龚士卨 编,苏小露 点校《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是宋人龚士卨所编《纂图互注五子》之一种。龚氏将《庄子》全文和郭象的注文、陆德明的音义付梓,另略引《老子》《礼记》等先秦典籍,以为互注和重意,“未能有所发明”。本书虽名为“纂图互注”,但纂图只有一幅,互注和重意亦甚少,然从关乎版本的异文考察,纂图互注本与《庄子音义》本、合璧本前六卷及分章标题本是一脉相承的。 此次整理,以元刊本为底本。是书首列郭象《南华真经序》,次列摘录自《庄子·大宗师》的《庄子太极说》,后附《周子太极图》。图后为目录和正文。
-
孙明复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发微孙复 撰, 陈俊民,方韬 校点,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孙明复先生小集》,原名《睢阳子集》,宋孙复著。《孙明复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发微》于元战乱之后亡佚。清代赵国麟始获孙复诗文集之钞本,有诗文二十二篇,附录三篇,名曰《孙明复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钞本、《四库全书》本、徐坊过录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聂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记录,弥足珍贵。此次校点以杏雨山堂刻本为底本,以旧钞本、李本、徐本、《四库本》等为校本,不仅校勘精良,还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样的同时,辑得孙复佚诗六首,佚文二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春秋尊王发微》是孙氏最重要的著作。案李焘《续通鉴长编》曰:“殿中丞、国子监直讲孙复,治《春秋》不惑《传》、《注》。其言简易,得《经》之本义。既被疾,枢密使韩琦言于上,选书吏,给纸札,命其门人祖无择即复家录之。得书十五卷,藏秘阁。”据《中兴书目》,此十五卷,除《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外,尚含《春秋总论》三卷。今《总论》已佚,惟此书尚存。《春秋尊王发微》,从解经方法上继承了唐代啖助、陆淳、赵匡的思路,所谓“不惑传注”,但又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质,是孙氏基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衰微而引起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导致生灵涂炭、生产凋敝的社会现实而做出的深刻思考。孙氏适时地提出“尊王”的理论,并以之为核心解释《春秋》全经,阐发《春秋》大义。《春秋尊王发微》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康熙版《通志堂经解》本,《通志堂经解》后有乾隆补刊本、同治重刻本。而乾隆修《四库全书》,亦曾收入是书,系据康熙版《通志堂经解》本抄录。此次整理,以同治本《通志堂经解》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康熙版及乾隆版《通志堂经解》本。《孙明复先生小集》《春秋尊王发微》为现存的孙复著作,今编为一书,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
南车草注[清]朱彝尊 著;尤裕森 注释《南车草》一卷,系清初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游粤时所作诗集,收诗一百三十首,另附朱氏与曹溶在粤酬唱的《薇堂和章》,三十二首,共一百六十二首,多爲《曝书亭集》《曝书亭集外稿》所未收。本书系对《南车草》的点校、注释之作,深入揭示了朱氏早年生平经历,与张家珍、陈恭尹、屈大均等人的交游状况,以及清初岭南一带人文风貌,也爲研究朱氏早期诗风及其遗民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本书注释详瞻,见解独到,有利于大众理解朱氏用典的意蕴和社会背景。
-
仪礼图杨复 撰, 马延辉 校点,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仪礼图》十七卷,附《仪礼旁通图》一卷,南宋杨复撰。以图治礼,素为礼家所倡。礼图之学渊源甚早,但此前多集中于器服名物,少制度仪节。杨复《仪礼图》以《仪礼》经注为本,分章析节,以仪节图研习礼经文本,以名物图作为说明。全书体大精深,滥觞乎张惠言《仪礼图》。《仪礼图》现存最早刊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之元刻明递修本,此外北大图藏有明嘉靖十五年卢尧文刊本,清康熙年间《通志堂经解》本,北大图藏日本宽政十年刻本。此次校点以哈佛燕京学社影印《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元刻本、卢刻本对校,另以他书作参校。校点者为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马延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