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说文解字许 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
袁说友集〔宋〕袁説友 著 ,陳平 點校本書爲宋人袁説友文集的點校整理本。袁説友爲宋代著名《易》學家,一生著述頗豐,組織編纂有《成都志》《成都文類》《高宗實録》及《會稽志》,著有《擇善易解》《東塘集》等。袁説友著作早已散佚,清代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有二十卷本的《東塘集》。本次整理的《袁説友集》,即在點校《東塘集》(以四庫本爲底本,校以《宋集珍本叢刊》所收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的基礎上,盡可能收録不見於《東塘集》的袁説友作品作爲“補遺”,并盡可能搜集與袁説友相關的詩文資料作爲“附録”。
-
刘盼遂著述集刘盼遂著;朱小健、周笃文、刘小堽主编本书依据刘盼遂生前公开发表和其后人提供的手稿、佚文等手资料,首次系统整理了刘盼遂已刊和未刊的关于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方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著述和诗文。全集共分五卷:卷为《百鹤楼校笺批注古籍十七种》;第二卷为《百鹤楼文史论丛》;第三卷为《段王学五种》;第四卷为《论衡集解》;第五卷为《笔记诗文及其他》。
-
古籍保护研究《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古籍保护研究”旨在为 古籍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古 籍保护工作与业务研究成果 的平台,有利于广泛宣传古 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 结工作经验,及时发表 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并 指导古籍保护工作向纵深发 展。 《古籍保护研究(第7辑) 》收录了《浅析木质装具对 古籍文献的影响因素及改进 措施》《辽宁大学古籍保护 与修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 践》等文章。
-
职方外纪(意)艾儒略《职方外纪》明西洋人艾儒略撰,明杨廷筠记,六卷首一卷,明天启刻本。此书成于天启癸亥,是部西方人用中文写就的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信息的书籍,成书于明代。该书不仅有世界地图,还有各大洲的洲图,各大洲展布形态也与现代世界地图近似。全书包括“亚细亚”(亚洲)、“欧罗巴” (欧洲)、“利未亚” (非洲)、“亚墨利加”(南、北美洲),还有利氏地图中阙如的“墨瓦蜡尼加”(大洋洲)。各大洲和海洋不仅有总说,而且有国家分论,共介绍了大陆国家42个、岛国(屿) 21个及海洋名称27个,是17世纪中国为详尽的世界地理图书。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诗经·楚辞鉴赏徐寒,编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风骚”一词由来已久,指的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多方面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展示了那个时期人们纯粹的心灵世界,为我国诗歌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诗经》的出现打破了时代的沉寂,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生命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的《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承者。先秦的诗坛在《诗经》以后一直是沉寂的,到了战国时期,在楚地交流、汇聚的南北文化融合了楚国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产生了“楚辞”这一富有强烈浪漫精神和时代气息的新诗体。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这些使得诗歌显出缥缈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此外,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留下的两三个世纪的沉寂,“风”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流派。“风骚”一词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了先秦诗歌文学的代名词。
-
荷谷朝天记作者 (朝鲜)许篈 点校 钱慧真这是国内对《荷谷朝天记》进行系统点断和校勘的成果。朝鲜王朝宣祖(1567~1608在位)时的文臣诗人、文章家荷谷许篈的燕行日记。3卷3册印本。1707年由曾孙墀刊行时在书后附上过江录、年谱、荷谷先生集目录等。
-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纳兰性德《礼记陈氏集说补正》,纳兰性德著,今由扬州大学历史系陈士银点校整理。本书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对了解纳兰性德在经学上的造诣以及梳理元明清三代礼学发展的脉络都具有重要意义。《礼记陈氏集说补正》是纳兰性德对元儒陈澔《礼记集说》一书的补苴与匡正之作,凡陈澔所遗者谓之“补”,所误者谓之“正”。四库馆臣对纳兰性德此书评价很高,认为其“综核众论,原委分明,凡所指摘,切中者十之八九”。纳兰性德喜欢征引诗词解经,也与作者诗人的身份若合符契。如卷十引杜甫诗“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解释经文“伐木取竹箭”,又如卷十七再引杜诗“裁缝灭尽箴线迹”以释经文“凡带有率无箴功”。在此书中,纳兰性德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能够突破传统汉学与宋学的路数,自成一派,让人耳目一新。《礼记陈氏集说补正》脱稿时,纳兰性德不足三十岁,且此书体系庞大,征引繁杂,书成之后未及精校,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对此,整理本在校文中都做了必要说明。另外,此次点校体例有三:一是底本中出现的避讳字,如“胤”“玄”“番”等,均改回今字,不另出注;二是底本误字、脱字,而四库本不误、不脱,则据四库本改正、补正;三是凡底本引用《礼仪》《周礼》及孔颖达、陈祥道、吴澄等人注说,均参照礼典及《礼记正义》《礼书》《礼记集说》《礼记纂言》等典籍原文一一核查。
-
道德经全集[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亦称《老子》,是道家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所以又称《老子五千文》。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遂沿用至今。该书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古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现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三国志林松《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全书分魏、蜀、吴三章,收录了《武帝纪》《董卓传》《吕布传》《诸葛亮传》《周瑜传》等等。原文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篇目,加入注释及译文,生僻字注音,便于阅读及理解。本书中配有明末安徽新安黄氏刻本《遗香堂绘像三国志》部分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