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
-
应对气候变化顾康康本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探讨城市形态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研究范式推广到城乡规划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措施。同时,研究成果可望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意义。以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作为城市气候变化的两个表征因子,以合肥市为例,从市区和街区两个层面探讨城市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宏观层面,从城市外部形态探讨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微观层面,从城市内部形态分析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明确空间形态如何有利于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形态优化策略。
-
跨界治理陈小卉 闾海 胡剑双 钟睿 国子健本书研究主要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中国区域治理从传统行政区模式走向新时期跨行政区治理的新模式,传统区域规划走向跨界协调规划的历程,对这一时期内城市群地区的跨界治理实践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如何推进跨界治理的机制体制进行了重点剖析,以更好地探索促进跨界治理的规划方法和实施保障体系。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为理论篇,从跨界治理的理论、内涵、模式等回顾着手,并回顾总结了国内外跨界治理方面的相关实践经验,结合当前中国跨界治理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剖析跨界治理矛盾的根源,明确跨界治理的目标和内容重点。中篇为实践篇,主要是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实践,重点聚焦于跨界协调规划的实践经验,试图通过对跨界协调规划的发展历程、概念、本质、类型和框架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跨界协调规划的典型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理顺跨界协调规划的体系和内容。下篇为机制篇,聚焦跨界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协调政策—实施保障”3个维度,从跨界治理的参与主体的不同模式,到要素利益的协调政策,到跨界治理的各种实施保障方式。
-
大跨度隧道管廊共坑施工与数字化建造技术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承建的南京横江大道建设工程SG-2标,建设场地为淤泥质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低等特点,是基坑工程中典型的不利地质条件。在城市市区施工隧道和管廊共坑建造较为少见,基坑全长1.59 km,开挖宽度39~63 m,最大开挖深度16.18m,根据公开文献报道,在淤泥质软土地区施工如此距离和跨度规模的基坑尚属首次,缺乏基础理论,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难度大。基于上述背景,首先介绍在本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专业施工技术,包括施工组织、地基加固、支护结构施工、降水施工、基坑监测等内容;并且基于关键施工技术和难点科研攻关工作详细阐述本工程先进创新性成果研究情况。此外,将介绍BIM技术在工程前期策划阶段、过程紧跟施工进度针对重难点技术问题开展的系列应用,如BIM实施方案策划;驻地标准化建设;基坑开挖、换撑、顶管顶进等方案模拟与优化;可视化交底;VR教育等进行详细叙述,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管理效率,在智慧工地建设展开详述,分别介绍BIM平台、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劳务和物料管理等多方面在本工程的应用;最后在品质工程创建模块系统介绍该种系统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基于上述内容的阐述,能够详实的再现整个工程建造过程,对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图文并茂,采用大量图表和数字资源,针对相关工艺和场景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借助二维码讲解技术,辅助专业基础薄弱的读者进行理解和体验,能够扩大读者范围。
-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05董卫本书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会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5辑。书中所载的24篇论文,主要是第10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2018)的会议宣读论文。内容围绕不同文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跨界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文明视角下的规划理论等方面,涉及城市空间形态、跨界规划研究与实践、古代文明与规划、近现代文明与城乡规划、文明视角下的规划理论等方面。
-
传统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与营建林岩暂缺简介...
-
城镇雨洪管理与利用李家科,卢金锁,李亚娇本书针对城镇化带来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水经济等城镇水问题,结合城镇发展的新型理念,并且充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最新内容,系统介绍了城镇雨洪管理与城镇水文学基础理论、城镇雨洪管理的总体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三套系统(低影响开发系统、雨水管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城镇雨水调控系统的监测与模拟、初期雨水与合流制溢流污染特性控制、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城镇雨洪信息化管理等内容。
-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李宝昌暂缺简介...
-
城市热岛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黄焕春本书主要针对城市局部气候小区域尺度下的热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高温热浪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收集高温热浪天情绪问卷调查及实测温度数据,利用GIS、SPSS和Matlab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探讨高温热浪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的负向情绪因子的影响。二,绿地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收集归纳实地调研温度数据及其绿地实测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识别绿地空间、要素影响情绪健康的主要指标,建立主要绿地空间、指标与情绪健康的关系模型,并确定最佳参数区间。三,绿地改善情绪健康危害机制:结合高温热浪对情绪因子关键温度阈值及其绿地对情绪健康影响的参数数据,得到绿地改善高温对情绪健康危害机制。四,探索绿地改善情绪健康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北京大观园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实景模型和优化改善模型,验证绿地改善热岛导致的情绪健康影响机制,并构建多种园林绿地景观模型,进行多情景优化分析,为园林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范例。
-
面向微气候韧性的城市设计彭翀,李月雯,明廷臻 等《面向微气候韧性的城市设计》立足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以新技术应用和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系统论述面向微气候韧性的城市设计要素框架、方法技术和实践应用。《面向微气候韧性的城市设计》在厘清城市设计与微气候环境两者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首先提出面向风-热-污染耦合的城市设计多要素框架,然后构建微气候模拟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在传统CFD模拟技术基础上引入多孔介质快速模拟方法,最后借助若干城市设计理想模型和实践案例证明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给出面向微气候韧性的城市设计策略。
-
流域·交通·集群王鑫,吴艳莹,张盼盼传统村落既是历史脉络和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近年来,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从个案解析转向整体利用的趋势,为村落的更新提供了多元可能。本书以北京市西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空间边界,从流域、交通、集群协同视角切入,探讨村落与环境、村落单元之间的联系,发现历史文化要素和生活现象间的影响机制。京西地区历史悠远、水绕山环,永定河、清水河、京西古道、京门铁路等环境要素穿过其中,将一系列村落串接成集群。通过历史研究、田野调查、图文分析,归纳村落群形成和发展的信仰、文教、经济等影响要素,梳理文化形态的外向和内向特征。村落群享有共同的“大传统”,是地方流域文化的亚文化载体;各村落单元又体现出个性化的“小传统”,自发生长。外向特征体现于环境应对、组织运转,内向特征体现于日常生活,构成整饬的文化形态体系。在“城乡共进”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当代,村落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面临来自城镇的双重冲击,导致空间形态混杂、文化内核暧昧、生活方式异化。旨在以京西传统村落的研究为引,为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更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提供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