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
-
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立体式节点设计策略高琦 著在城市生态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城市节点作为居民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之一,也是目前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城市立体式节点的设计影响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形态特征。《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立体式节点设计策略》结合生态理念对其进行设计策略研究,从方法上看,基于生态理念的设计手法是对城市节点设计切入角度的补充和丰富;从内容上看,城市立体式节点的生态化设计研究在强调改善城市物质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风貌和历史人文内涵。如何在设计时尊重城市历史,建立新旧良好对话关系,对于打造城市文化意象和“明信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城市给水管网系统李树平,刘遂庆本书是城市给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理论著作,内容包括绪论、给水工程规划、用水量预测、有压管流、给水管网工程设计、水泵、给水管网水力分析、技术经济计算、输水管渠、蓄水设施、水力瞬变、管道材料和管网附件、供水计量、室外给水管道施工、给水管网水质、管道腐蚀与防护、生物膜、计算机模型、给水管网模型校验、给水系统优化调度计算、自动化仪表与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修复、漏损控制、供水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等25章。较详尽地阐述了城市给水管网系统理论和方法,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研究进展。 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决策、科研、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
滨海市政道路设计实践徐海博 编本书以青岛红岛经济区经二路为项目背景,系统介绍了滨海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防风暴潮研究、道路工程设计、桥梁工程设计、市政管网设计及综合管廊设计,涵盖了滨海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各个专业,阐述了设计中的关键点,为同类工程设计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案例。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现状及发展,第二章为胶州湾湾底防风暴潮研究,第三章为交通分析与预测,第四章为总体方案设计,五至九章分别介绍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内涝防治工程、管线工程和综合管廊工程设计。
-
泵与泵站冯萃敏 著《泵与泵站》视频课程由北京市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主讲,剖析23个核心知识点内涵,从给水排水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离心泵开始,递进式展示多种类型水泵的工作原理与性能特点、水泵运行工况与调控原理、选泵原则与泵站设计要点等内容,既是给水排水相关专业学员的优质学习资源,也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
中国特色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刘盛和 方创琳 马海涛 王振波 李广东 金浩然本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编号71433008)5年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与空间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镇发展的驱动要素与互动机理,研究基于核心生产要素、新型生产要素和传统驱动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发展过程、现状及困境,并对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中小城镇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多链多群多要素驱动下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路径与优化模拟。全书共分九章,编写大纲具体如下: 章 我国中小城镇的划分标准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小城镇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空间集聚效应 第三章 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与土地蔓延 第四章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 第五章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路径选择 第六章 智慧低碳中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 第七章 中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第八章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困境及创新路径 第九章 丽江市旅游城镇化及动力机制
-
基于要素异质性的城市雨洪过程建模及模拟案例彭国强,张卓,宋志尧 著本文以影响城市雨洪过程的要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为视角,以要素异质性特征的表达、动力学过程建模及模拟以及地理分析为切入点,对城市雨洪过程建模及模拟过程中的输入数据适配及空间离散、地表与管网水流耦合建模及模拟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城市区域,针对不同要素对城市雨洪过程的影响及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
曲柄张更云,邢俊文,刘红彬,桂勇本书结合作者留俄学习经历,概述59~7350kW的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微侧压力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加工经验。本书全面介绍了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微侧压力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所依托的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的运动学方案与工作原理,59~7350kW的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微侧压力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基本参数和结构,活塞单向、双向工作的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微侧压力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和测试结果,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发动机运动学和动力学,曲柄-等距固接双连杆机构作用力的计算确定。本书面向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高功率密度活塞式内燃机设计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加工制造及使用维护工程技术人员。
-
基于VR技术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研究李楠,林婧,陈洁玙 著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从研究效度的不同维度出发,分析了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对基于VR实验的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出了集变量设计、实验设备、实验场景、实验参与者招募、实验流程和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一体的基于VR实验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由著者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合了多通道人机交互模块的建筑火灾下虚拟疏散行为实验原型系统。同时,综合主观情绪量表和客观生理指标在情绪效价和唤醒度测量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虚拟现实应急疏散实验生态效度的主、客观评价指标。下篇为实验篇,介绍了在上篇所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实验平台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五个建筑火灾情境下的VR疏散实验。前两个实验基于北京某钱币博物馆火灾模型,后三个实验基于北京某地铁站火灾模型。五个实验从影响人的寻路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别探究了各因素对于火灾情景下人的影响。前三个实验考虑了个体的探索模式、探索时间间隔和对空间的认知(探索结果)等对于火灾下人的寻路行为的影响,后两个实验则考虑了人流模式、建筑元素可视度等外在因素对于火灾下人的寻路行为的影响。
-
山地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及应用王桂林等 著《山地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及应用》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和归纳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山地建设用地特征、基于工程建设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的土地区划、基于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山地村镇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基于三维斜坡失效概率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GIS平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实现与系统开发。
-
秦巴山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更新模式研究田海宁 著《秦巴山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更新模式研究》主要以秦巴山地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地域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社会文化成因等为研究基础,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梳理传统聚落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动态,从传统聚落的起源与文化生成关系及传统聚落形态分类、特征、内在机制与规律展开研究。《秦巴山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更新模式研究》尝试以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旅游发展为导向,在传统聚落原生态的发展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改善秦巴山地农村人居环境,进而形成更适合传统聚落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实现秦巴山地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活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