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
-
应对气候变化顾康康本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探讨城市形态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研究范式推广到城乡规划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措施。同时,研究成果可望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意义。以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作为城市气候变化的两个表征因子,以合肥市为例,从市区和街区两个层面探讨城市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宏观层面,从城市外部形态探讨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微观层面,从城市内部形态分析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明确空间形态如何有利于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形态优化策略。
-
流域·交通·集群王鑫,吴艳莹,张盼盼传统村落既是历史脉络和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近年来,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从个案解析转向整体利用的趋势,为村落的更新提供了多元可能。本书以北京市西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空间边界,从流域、交通、集群协同视角切入,探讨村落与环境、村落单元之间的联系,发现历史文化要素和生活现象间的影响机制。京西地区历史悠远、水绕山环,永定河、清水河、京西古道、京门铁路等环境要素穿过其中,将一系列村落串接成集群。通过历史研究、田野调查、图文分析,归纳村落群形成和发展的信仰、文教、经济等影响要素,梳理文化形态的外向和内向特征。村落群享有共同的“大传统”,是地方流域文化的亚文化载体;各村落单元又体现出个性化的“小传统”,自发生长。外向特征体现于环境应对、组织运转,内向特征体现于日常生活,构成整饬的文化形态体系。在“城乡共进”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当代,村落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面临来自城镇的双重冲击,导致空间形态混杂、文化内核暧昧、生活方式异化。旨在以京西传统村落的研究为引,为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更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提供有效方法。
-
计算式城市仿真探索与实践盛洪涛,周强,汪勰,熊伟主要从背景发展、理论概念和建设实践三个角度,提炼形成“计算式”城市仿真的探索之路及实践经验。1)背景发展篇。绪论着重介绍了城市发展、新型信息技术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新时代城市发展要求。2)理论概念篇。包括城市治理与城市仿真、“计算式”城市仿真的框架构架,介绍了城市治理和城市仿真的探索、框架设计、建设内容和技术支撑体系等内容。3)建设实践篇。包括数据湖、仪表盘、仿真模拟和智慧决策。从数据、指标、模型、决策四个层面,重点阐述“计算式”城市仿真框架的建设思路、内容提炼、方法实践、工程建设等内容。*后,总结了“计算式”城市仿真探索和实践经验,为城市科学、智慧规划和现代化治理提供经验样本。
-
徽州传统村落复杂性认知与空间适应演进研究李久林本书以以徽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统村落复杂性认知与空间适应演进研究。分析了徽州自然山水、徽州文化、村落空间“生态-文态-形态”,梳理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逻辑;引入CAS理论,研究了传统村落的复杂适应性特征;融合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可感知、能学习、自适应”集成模型,揭示了传统村落自适应演化过程和机制;从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格局优化、村落空间肌理重构和社会空间秩序重塑三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村落自适应保护利用调控机制,为当代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数字时代的城市规划尼古拉斯·杜埃(Nicolas Douay)技术变革往往产生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在空间上得到了反映。今天,智慧城市即使不是太空生产的主要概念,也是城市规划领域必不可少的概念之一。这本书通过四个场景,反映了各地区可能存在的方向、问题和过程,呈现数字化对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第一种情况是算法城市化,它更新了专业知识和理性的概念。第二个相当于伴随私人平台发展的城市化。第三种情况是维基城市主义,公民动员开发替代模式。*后,第四种情景是由负责规划的机构的实践转变而产生的开源城市主义。在对一系列案例研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利用对欧洲和亚洲城市的深入了解,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了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在数字时代当代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
城乡有机更新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陈志端,石炀,荣玥芳本书较为完整地汇集了近三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5年级毕业设计的教学成果,能集中反映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5年级的教学内容、理念、思路和方法,是对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与教研建设工作的总结。本书精选了近三年的优秀联合毕业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跨校联合和跨专业联合的团队组织,产出了优质的设计成果,集中反映了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思路和方法,对城乡规划相关专业师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规划设计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顾月明,张颖异,杨震本书为较为完整地介绍了近三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1、2年级“设计初步(1)、(2)”和“建筑设计(1)、(2)”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近三年在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上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并且精选了近三年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思路新颖,基本功比较扎实,并且能集中反映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城乡规划启蒙的教学内容、理念、思路和方法,对城乡规划相关专业师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既有建筑再生韧性机理解构李勤,郭平,陈雅斌,陈尼京,王歌庆 著本书将韧性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既有建筑的韧性特性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与发掘,在深入梳理基础、理论、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从结构韧性、空间韧性、技术韧性、材料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方面对既有建筑的韧性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设计策略。全书共包括8章内容,第1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解构基础,第2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理论,第3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结构韧性分析,第4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空间韧性分析,第5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技术韧性分析,第6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材料韧性分析,第7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创新韧性分析,第8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案例。
-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与实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 刘晓丽 陈振羽 魏维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当前居住社区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和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个部门发布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作为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主要依据,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与实践》一书是对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理念的全面解读,它从完整居住社区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阐述了其基本概念和内涵,并围绕《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出的六个建设目标和二十项建设内容,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标准的要求。此外,本书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各地开展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精选了12个完整居住社区地方实践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案例的主要特点和建设成效。 作为“中规智库”的学术成果,本书是编制组基于全国线上调研大数据分析、线下实地走访、国内外文献梳理等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社区规划师、基层工作者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撑和翔实生动的经验借鉴,从而更好地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软岩隧道变形主动支护控制汪波等《软岩隧道变形主动支护控制》主要从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三个方面对主动支护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软岩隧道变形主动支护控制》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软岩隧道快速主动支护基本原理及其技术实现、基于协同作用效应的新型高强预应力快速锚固系统研发、快速主动支护效应下本构模型的开发及其应用、基于位移差的预应力锚固体系设计方法、软岩隧道中快速主动支护体系变形控制效应、软岩隧道中快速主动支护体系配套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