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规划研究陈家祥 著本书以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分析为立足点,系统阐述了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生成机理、功能定位、布局规律及空间结构,探讨了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空间创新策略和发展对策。
-
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9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著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建设生态文明,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推动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要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从世界范围看,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把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欧盟2002年通过并于2010年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要求欧盟国家在202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近零能耗水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后政府部门拥有或使用的建筑达到近零能耗。美国要求2020—2030年“零能耗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低能耗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先行地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河北省在2007年就引进了德国先进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秦皇岛市建设了“在水一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进入“十三五”以来,京津冀三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技术标准、组织试点示范等措施,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在京津冀地区实现蓬勃发展,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在建筑类型方面,不仅有住宅建筑,还包括养老建筑、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在农村农房超低能耗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实践,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不仅包括传统现浇结构,还包括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等,在工程管理方面,秉持“质量成就美好生活”理念,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在项目方案设计、工程建设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和成熟,一些示范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获得了实际运行数据。如今,各类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为今后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三省市在超低能耗建筑方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一方面紧锣密鼓地编制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协同标准,一方面连续多年合作举办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论坛,打造协同交流平台,共享发展经验。2019年10月9日至11日,国际被动房大会在河北高碑店隆重举行,这是国际被动房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落地京津冀,从而揭示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已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在全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天道有常,赓续前行。超低能耗建筑也从最初的追求建筑节能,逐步转向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即“健康舒适”和“身心愉悦(WellBeing)”,升级到了2.0版。为了更好地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京津冀三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编辑出版《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7版)基础上时隔两年后再续新篇,组织编撰了《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9)》。与2017版相比,该报告收集的专家学者文章更有理论、技术深度,也更有代表性,覆盖面也更广,在示范项目、标准规范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均有许多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以及推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自主化和特色化方面,多有侧重和突出展现,希望超低能耗建筑行业的广大从业者能够从本书中有所裨益,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管理体系,为我国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是为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9年12月
-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北京案例详析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著北京市的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了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实施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 “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实行电耗限额年度考核,激发节能改造内生动力;“十三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更上新台阶,北京市被确定为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出台市级财政奖励政策,市场热情被点燃,工作蓬勃开展,成效显著。本书在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系列实践中,选择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凝练,选取13个典型项目,对其节能绿色化改造进行详细剖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的“时代意义”进行论述,介绍公共建筑基本情况、公共建筑能耗基本情况,实施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第二章,系统介绍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的“制度设计”,从法律法规约束、财政资金激励、技术标准规范、绿色金融扶持、相关产业配套、责任目标考核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第三章,按照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组织实施流程进行梳理,从能耗统计、能耗诊断到限额管理,再到实施节能改造及绿色化改造,并对典型区的属地管理经验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主要对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技术体系进行分析,对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暖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照明系统节能改造、绿色化综合改造等方面的技术进行详细论述。第五章,在对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选取13个典型项目,对其改造实践进行剖析,包括项目概况、能耗信息及诊断情况、改造技术路线、改造组织模式、节能减排及经济环境效益、经验教训等。第六章,对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使建筑节能领域工作者,兄弟省市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各公共建筑产权单位、使用单位、运行管理单位及广大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工作,从而对深入做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
水城共融刘伟毅 著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
-
古城记忆张靓,申绍杰 编在古城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古城生活体验,探索古城活化路径,是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本次苏州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联合毕业设计以“古城活化”为题,选择与传统历史街区毗邻的苏州古城25号街坊地块作为设计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和设计。同时在联合教学指导中,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探索打破传统的设计教学围城,改变封闭式设计教学,从传统单一学校的“教学相长”模式转换为校际协同育人模式。《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结合古城活化的理念,各校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合理组织连续教学过程与环节,形成“开题调研、中期评图到终期答辩”三个教学环节成果展示。《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展示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及方案深化,以实景式、过程化的方式反映出联合设计教学的特点。
-
海绵城市与土地构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编《海绵城市与土地构建/生态城市工程规划丛书(第一辑)》的初衷在于探讨和引导海绵城市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实践方法,梳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要领。作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海绵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的探讨,倡导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本地域的系统问题。
-
数字城市规划教程徐建刚,祁毅,胡宏,张翔 著当前,我国城乡规划正在从价值理念、编制方法到实施方式等多方面发生重大转变。《数字城市规划教程》试图构建一种属于未来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数字规划教程。《数字城市规划教程》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部分为数字城市规划空间测控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一套具有5层结构的数字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基于城市空间坐标理论体系,介绍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用地、建筑现状调查与制图以及空间信息配准与集成建库技术方法。第二部分为区域城乡规划空间分析方法,重点介绍如何整合新兴数据和传统空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实现对区域自然生态空间的支撑保障分析、城市物质生产空间的功能优化分析以及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公平配置分析。第三部分为数字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编制,系统介绍了数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规划成果图辅助设计等方案编制的数字化技术方法。第四部分为数字城市规划技术拓展与智慧规划创新,分别通过案例介绍了数字集成模拟技术如何全方位地渗透到专项城市规划编制全过程,以及社会空间大数据采集、空间组织分析和规划运用案例新技术。第五部分为配套实验指导,详细介绍了配套设计的10个上机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操作流程及其要点和释疑。《数字城市规划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类城乡规划专业及地理类相近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为全国自然资源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国土空间规划张晓瑞,杨西宁,刘复友,丁峰,程志刚 等 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报告系统提出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土空间规划正是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研究中心,从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系统梳理了靠前外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进而探索建构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基于“调研—评价—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范式,详细给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从而为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精明监管与利益共赢唐娟 著,陈文 编《精明监管与利益共赢:英国城市水政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的主旨是通过理论研究为中国市政服务改革提供国际经验。英国是国际上早实行水务产权重组的国家,其特殊的政治基础造就了四种不同的水政模式共生,四种模式虽然其形式各异,但都建立了一套崇尚精明监管、多元主体合作、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治理体系,努力在水务经营主体的财务和服务能力、消费者账单承受能力、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之间保持良性平衡。作为国际上水务市场化、多元化的一个典范,英国的水政模式注重过程监管与效果监管的统一、经济和社会监管的统一,建构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组织结构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管经验独特而珍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
文化导向型旧城再生的理论、模式与实践郑憩 著本书结合我国城市发展需求,顺应国际旧城再生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新研究动态,从文化资源动态保护的角度,研究恢复旧城活力的文化途径,研究了文化、城市发展、城市再生之间的影响因素、互动机制与实践推进举措,探索建立一套兼顾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文化生产力的旧城可持续再生的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