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中介空间李珺杰 著《中介空间:建成环境的被动调节(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首先遵循形态解析-作用探索-效果验证的途径,解析利用建筑空间进行被动调节的理论、实践的类型和发展演变。其次,基于400余份建筑可持续观调研问卷,200余幢大型公共建筑的相关数据整理和30幢建筑长期深入的调研测试,研究将影响中介空间的被动调节作用的因素归类为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三个方面,并确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框架。
-
城市热带风约纳斯·莱福(JONAS REIF) 著,杨振尧 译来自德国众多的应用案例和实施向全世界展示了绿色是可以在枝繁叶茂(甚至是热带植物景象)的城市发挥作用的。约纳斯??莱福为明天的绿色城市收集了众多充满灵感的想法:绿植是否可以种在屋顶上,在死气沉沉的后院里,在建筑物的某些地方。 40 种特别适合城市生活的植物,通过对它们做相应的了解后,便可以将它们安置在*小的面积上。
-
城镇供水管网系统模拟理论与工程实践舒诗湖 著《城镇供水管网系统模拟理论与工程实践》详细介绍了供水管网系统仿真模拟的技术理论,包括数学模型、优化算法和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详细描述了管网建模的技术过程,包括模型系统构架与顶层设计、数据采集与录入、现场测试、水量分配、参数设置、模型校核、模型应用和模型维护等;重点介绍了管网水力模型在规划设计、运行调度中的应用案例,分享了世博园区供水管网水质模型建设与应用探索。
-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沙永杰 著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保证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整优化的重要特点。
-
全球城市空间组织汪明峰 等 著全球城市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和中国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之一。《全球城市空间组织:新兴产业、行动者与网络》试图在城市研究与产业研究之间架起桥梁,厘清技术进步催生的新兴产业与全球城市空间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层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全球消费网络等不同维度的城市网络做了系统研究;在地方层面,对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案例进行介绍,特别对上海的物联网、软件、创意设计、时尚消费等典型产业案例做了深入分析。《全球城市空间组织:新兴产业、行动者与网络》还对全球城市和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反思,从而辨明当前城市发展模式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全球城市发展的规划主线。
-
日常都市主义[美] 约翰·雷顿·蔡斯,玛格丽特·克劳福德,约翰·卡利斯基 编,陈煊 译《日常都市主义》于1999年首次出版,再版于2008年,已成为讨论城市和现实生活的经典之作。结合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本书探究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必须对日常生活和邻里关系作出的积极反应,并且提供在社会和政治的城市框架内如何进行分析和工作的方法。 编著者们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规划干预的城市项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化城市普遍面临的新挑战。该书在美国的出版引发了业界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道格拉斯·凯尔博将“日常都市主义”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日常都市主义提出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又与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日常生活,这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映射的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如果说日常都市主义仍然指定一种设计策略,那么它已成为一种描述已被接受的、积极的日常城市空间和活动的术语。 本书编者约翰·雷顿·蔡斯、玛格丽特·克劳福德和约翰·卡利斯基将这一理论带入了21世纪,探究这一方法面临的挑战,并且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批判性地再创造。
-
公民现实主义[美国] 彼得.G. 罗 著,葛天任 译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
首都一小时美好生活圈欧阳慧,李智 等 著本书主要分为“理论和借鉴”和“功能与支撑”两部分,分别回答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什么”和“怎么建”两个问题。“理论和借鉴”部分系统总结梳理生活圈的相关理论和研究,重点分析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等生活圈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内涵功能、典型特征和形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东京和伦敦开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深度案例分析,研究提出对我国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经验借鉴。“功能与支撑”部分以满足首都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优质生活圈为总目标,分析我国首都圈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旅游休闲、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基础条件,研判首都圈人口变动和居住空间等变化趋势,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研究提出首都生活圈优化空间组织、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以及“一小时生活休闲圈”、“一小时生活保障圈”、“一小时优质公共服务圈”等三大功能圈层建设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首都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面打造交通联系便捷化、就业生活便利化、休闲服务方便化的生态优美、生活美好、通勤便捷的***优质生活圈,推动大国首都宜居形象塑造和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
创新型街区王峥 等 著为了全面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构造以创新型街区为代表的开放式功能单元,《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建立了包含创新经济、城市活力和空间形态的概念框架,筛选出创新型街区的发展质量评价重点指标。针对纽约曼哈顿硅巷、伦敦国王十字区、费城大学城、悉尼韦斯特米德街区和麦格理公园创新区等案例,《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发展背景下各城市强化自身资源优势、弥补短板培育创新型街区的举措和经验。*后,《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立足高等教育资源带动、金融资本推动、多元文化融动三条路径,提出了融合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居民社区、商业办公区和城市街区的北京创新型街区建设策略。
-
视觉符号与城市形象设计苏阳 著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人们接收的所有信息当中,属视觉形式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些以各种视觉形式传播的信息,如广告、标识、宣传册等,其本质就是一个个的视觉符号。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可视化、图标化已成为当今视觉发展的大趋势,不论是产品设计、商品宣传,还是城市建设、文化弘扬,都少不了视觉符号的参与。本书在对城市形象与城市视觉符号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重点对城市文化与城市视觉符号设计进行了分析,并对民俗视觉符号设计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符号设计与应用、城市形象塑造中视觉符号设计元素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设计的研究人员及城市管理者参考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