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日常都市主义[美] 约翰·雷顿·蔡斯,玛格丽特·克劳福德,约翰·卡利斯基 编,陈煊 译《日常都市主义》于1999年首次出版,再版于2008年,已成为讨论城市和现实生活的经典之作。结合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本书探究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必须对日常生活和邻里关系作出的积极反应,并且提供在社会和政治的城市框架内如何进行分析和工作的方法。 编著者们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规划干预的城市项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化城市普遍面临的新挑战。该书在美国的出版引发了业界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道格拉斯·凯尔博将“日常都市主义”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日常都市主义提出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又与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日常生活,这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映射的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如果说日常都市主义仍然指定一种设计策略,那么它已成为一种描述已被接受的、积极的日常城市空间和活动的术语。 本书编者约翰·雷顿·蔡斯、玛格丽特·克劳福德和约翰·卡利斯基将这一理论带入了21世纪,探究这一方法面临的挑战,并且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批判性地再创造。
-
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日] 马场正尊 著,张美琴,赖文波 译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盼。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公共”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新时代城市管理精细化执法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介空间李珺杰 著《中介空间:建成环境的被动调节(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首先遵循形态解析-作用探索-效果验证的途径,解析利用建筑空间进行被动调节的理论、实践的类型和发展演变。其次,基于400余份建筑可持续观调研问卷,200余幢大型公共建筑的相关数据整理和30幢建筑长期深入的调研测试,研究将影响中介空间的被动调节作用的因素归类为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三个方面,并确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框架。
-
城市热带风约纳斯·莱福(JONAS REIF) 著,杨振尧 译来自德国众多的应用案例和实施向全世界展示了绿色是可以在枝繁叶茂(甚至是热带植物景象)的城市发挥作用的。约纳斯??莱福为明天的绿色城市收集了众多充满灵感的想法:绿植是否可以种在屋顶上,在死气沉沉的后院里,在建筑物的某些地方。 40 种特别适合城市生活的植物,通过对它们做相应的了解后,便可以将它们安置在*小的面积上。
-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沙永杰 著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保证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整优化的重要特点。
-
公民现实主义[美国] 彼得.G. 罗 著,葛天任 译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
旧金山城市形态演变与城市设计蒋正良,裘耐冬 著本书采用历史文献资料收集,用实地勘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旧金山这一美国滨海山地特色的城市展开研究。内容既包括旧金山城市的设计理念,也有图文并茂的城市景观内容;既有旧金山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也包含各具特色的局部地区的更新历程,力求详尽地剖析、展现一座著名山地滨海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历程。本书适合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同时本书内容和语言都浅显易懂,也适用于普通公众,尤其是对旅游、文化感兴趣的人们阅读。
-
创新型街区王峥 等 著为了全面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构造以创新型街区为代表的开放式功能单元,《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建立了包含创新经济、城市活力和空间形态的概念框架,筛选出创新型街区的发展质量评价重点指标。针对纽约曼哈顿硅巷、伦敦国王十字区、费城大学城、悉尼韦斯特米德街区和麦格理公园创新区等案例,《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发展背景下各城市强化自身资源优势、弥补短板培育创新型街区的举措和经验。*后,《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立足高等教育资源带动、金融资本推动、多元文化融动三条路径,提出了融合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居民社区、商业办公区和城市街区的北京创新型街区建设策略。
-
首都一小时美好生活圈欧阳慧,李智 等 著本书主要分为“理论和借鉴”和“功能与支撑”两部分,分别回答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什么”和“怎么建”两个问题。“理论和借鉴”部分系统总结梳理生活圈的相关理论和研究,重点分析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等生活圈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内涵功能、典型特征和形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东京和伦敦开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深度案例分析,研究提出对我国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经验借鉴。“功能与支撑”部分以满足首都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优质生活圈为总目标,分析我国首都圈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旅游休闲、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基础条件,研判首都圈人口变动和居住空间等变化趋势,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研究提出首都生活圈优化空间组织、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以及“一小时生活休闲圈”、“一小时生活保障圈”、“一小时优质公共服务圈”等三大功能圈层建设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首都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面打造交通联系便捷化、就业生活便利化、休闲服务方便化的生态优美、生活美好、通勤便捷的***优质生活圈,推动大国首都宜居形象塑造和京津冀***城市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