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融·界王树琴,梁传智,阎思达 著本书是一部探讨综合材料造型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的工具类图书,全书涵盖学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及创作作品图片资料。 研究综合材料艺术应当把握两个关键的维度,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其一,是如何看待“材料”在综合绘画艺术表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就将绘画艺术史的研究聚焦于绘画艺术的本体, “材料”在这一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不再是用于表现客观对象艺术形式的“载体”,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表现语言要素,参与到整体艺术作品表现语言体系的构建之中。也只有将其视为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立的表现语言要素,并“融合”到绘画作品的整体表现语言体系,才能赋予艺术作品应有的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其次,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主体创作意识问题。艺术家主体创作意识的缺失与否,不但可“窥见”其对材料语言的认知水平和把控能力,更是决定其艺术创作能力及作品品质的重要要素。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关于“融界”思想的理论探讨,透过单元论文的形式,以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生成的历史语境,及哲学、现代自然、社会科学等“外部”因素对绘画艺术语言演进进程的扰动作用为主线,探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下半部分探讨综合材料艺术实践的实践篇,透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论,探讨材料语言的“融合”问题,并选录了我的硕士研究生作品及学术探讨与创作心得,涵盖“材料”语言的运用与创作实践经验,以飨读者。
-
大美城乡 安居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著该书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展示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书共有五篇26章,从住有所居、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建造强国、党建引领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展示了十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每篇文章行文注重图文结合,以“图说”“数说”“知识速递”“地方实践”等专栏相互穿插,内容生动,可读性强。
-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 应用指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著暂缺简介...
-
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集刘新锋 著本书从无障碍环境建设设施类、设计类、研究类三种类型进行案例介绍,形成无障碍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展示。案例正文部分包括项目的背景概况、实施情况、项目研究思路、项目亮点、人才建设等多个板块,充分阐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初衷、思路、特色、意义,为不同类型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高质量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征集评审工作。通过邀请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权威专家公平公正遴选优秀典型案例,评选出2021年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此案例集在设施建设、设计、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为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
半成岩地层明暗挖结合超深地铁车站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王炳华,黄钟晖,王景春 等 著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是工程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因此施工扰动下的地层变形和破坏规律是灾害机制研究的基础,而对地层材料及其结构特性的认识则是分析其演化过程的前提;城市地下工程由于其结构、环境、施工方法的特殊性也使得工程安全性面临更加复杂的条件,地铁工程具有强烈的区域特性。地铁车站暗挖施工可以弥补明挖施工中的不足,相对而言对地面影响很小,但施工工艺相对复杂,特别是地铁车站往往属于多洞室群的地下开挖,结构交叉区域较多,交叉区施工出现应力集中,特别是多洞室近距离施工的问题。地下工程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尽管在规范化管理、监控量测以及施工措施细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但由于基于经验的工程技术理论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灾害发生的规律,且地铁工程投资巨大、施工周期长、技术问题复杂、不可预见因素较多。 本书采用理论研究、现场测试与监测、室内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南宁青秀山站为工程依托,针对半成岩地区地质情况复杂、 地铁施工难度大、 风险高的特点,以及超深基坑与小间距隧道群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开展了复杂隧道群设计与施工、明暗挖结合车站关键点设计与施工、半成岩地层降水施工、偏压超深基坑设计与施工、及地铁车站绿色施工与管理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半成岩地层明暗挖结合超深地铁车站绿色建造关键技术。
-
城市视觉污染及整治研究吴文勇 著本书从城市规划、视觉设计和环境科学等角度出发,融合设计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提出了当下城市视觉污染的概念和现状,对产生视觉污染的原因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城市视觉形象的建构和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建设健康、宜居的诗意栖居环境提供了有益的路径。 本书能够为从事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视觉设计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王婷 著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呈现高密度形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资源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问题,而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地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能耗、气候、生态问题。在“生态”、“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城市节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资源能源消耗的研究,按照“问题探索——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应用”的逻辑方式,针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存在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实施策略。
-
让城市更智慧[澳] Martin Tomitsch 著本书关注于交互式城市应用的设计,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APP。因此,本书从用户体验和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内容涉及:1.什么是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APP;2.如何收集关于城市体验的数据;3.如何开始设计智慧城市APP;4.选择智慧城市APP的原型;5.智慧城市APP的应用和发展原则;6.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增长的智慧城市领域本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提供一种实际应用的观点。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预测表示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攀升到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相比从前越来越多的人会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导致产生更多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世界上各地政府在智慧城市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与此同时,思想领导者和学者们为智慧居民和实现更多的参与城市建设的方法争论不休。在《让城市更智能》这本书中,马丁●托米奇聚焦于智慧城市居民和智慧城市系统之间交互设计的探讨著述的过度审视。他将从用户体验和应用于城市环境解决独立于城市系统的挑战,例如为广大范围的用户和应用设计以及物理与数字体验的整合,转化为具体操作原则。这本书是用于解析城市居民作为终端用户的智慧城市应用体验设计的版综合出版物。
-
感知健康的城市设计徐跃家 著《感知健康的城市设计》是“健康城市设计理论”丛书的第二册。“城市空间”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建筑学永恒的话题。在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建筑学”与“公共卫生”有过3次重要的结合。 “健康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的一个方向,在2020年新冠疫情后引发了热烈讨论。在“健康建筑学”的大框架下,城市环境对人群心理与感知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隐性却影响极为深刻的重要思考维度。本书整合了作者近3年来的研究和思索,包含理论、案例和思辨三个部分。理论篇,详细梳理环境心理与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归纳城市环境感知健康的六大基础理论、综合论述城市感知健康研究的三大工具,总结感知健康城市环境要素与特征,为城市环境与感知健康的关系讨论建立理论框架。专题篇,包括城市案例研究与感知健康城市分析模型研究两部分,案例研究部分以哥本哈根、香港、东京、北京作为典型案例样本,分别讨论城市尺度、城市密度、城市环境要素三个层面的感知健康影响,分析模型部分从大小两个尺度详细论述两个描述、分析城市感知健康水平的模型。思考篇,讨论了城市感知健康层面的空间正义和城市感知健康在城市品牌全方位的影响两个议题,继而,结合如今多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发展、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从感知健康的维度探讨城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发展可能。本书目录A理论t1 环境心理与行为蓝图:从地球精神到环境偏好t2 城市环境感知健康六大理论t3 感官地图到感知模型到感知健康计算 4 感知健康的城市环境要素与特征B专题t5 感知健康城市的尺度塑造:哥本哈根 6 高密度城市与感知健康:香港、东京t7 城市环境要素的心理影响:北京 8 城市感知健康的地图:五感地图模型 9 城市绿色感知计算:动态绿视率模型C思考t10 健康感知城市的空间正义t11 从城市感感知健康到城市感官品牌t12 走向身心健康城市
-
运河古镇的遗产价值徐雅冰 著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感和地方感的文化氛围与现代商业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种多要素集聚、多文化叠加和多功能混杂的复杂空间。本书从量化空间的视角出发:首先,对不同的历史街区空间遗产价值进行分类,识别空间特性与空间体验因子,并提取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与量化指标;其次,作者主要应用空间句法和视域分析法(VGA),建立空间特征与空间体验因子的遗产价值网络联动关系;最后,根据环境行为心理学和基于 GIS 平台的大数据对人们在不同空间的感知及反应,验证空间特征与空间体验因子的空间算法网络关系模型。根据联动关系网络建立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空间算法,可以为大运河山东段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基于空间算法的历史街区遗产价值评估网络模型研究可应用于遗产价值评估、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本研究为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提供定量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也会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