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滨海山地城市风廊发掘与设计策略张弘驰,郭飞 著本书包括6章,分别是:绪论、通风廊道相关理论综述、基于FAI与LCP的通风廊道发掘研究、基于CFD模拟和实测的通风廊道验证、星海湾通风廊道设计策略、总结与展望等内容。书后还有附录。本书通过对典型高密度城市街区的风环境研究,统计分析并计算其气候特征和建筑形态数据,发掘城市通风廊道,以此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定量依据。采用的山体FAI新模型、纳入山体FAI折减系数的新方法和针对滨海山地城市的气候地形特征分析,对主要受海陆风影响、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风廊发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规划知道。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相关专业老师和学生使用。
-
城市体检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系列培训教材编委会 编全书共五章,第一章从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出发,解读城市体检工作的背景、内涵、意义和原则。第二章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城市自体检+第三方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三位一体的城市体检工作体系,分别代表了主渠道、大数据、舆情三个方面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城市发展状况。第三章从实施层面介绍了城市体检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制度建设。城市体检工作应遵循“政府主导、专家咨询、第三方技术支撑”的原则组织开展,通过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保障体检成果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应用性。第四章结合近两年试点工作经验,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概要介绍了城市体检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第五章通过案例的形式,介绍重庆、广州、武汉、成都、长沙、景德镇等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经验。本书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城市体检理论延伸到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辅以具体城市实践案例,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探索和构建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制度,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提供参考。
-
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汪光焘 等 著本书通过对现代化都市圈概念进行辨析,探讨都市圈的概念及划定标准,针对我国大尺度国土范围、高密度人居环境模式下的都市圈发展理论,探讨都市圈的相关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因地制宜来制定规划,促进形成高效、低耗、可持续的轨道交通网络,引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其研究成果是对已有城镇体系、城镇群发展学科基础上的丰富与完善,也是践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有益探索,落实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培育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本书包含10章。 第1章梳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现代化都市圈的界定方法、建设原则和建议。 第2章提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四大关键点。 第3章从国际角度提出借鉴。 第4章到第9章分别从通勤圈、交通圈、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生态协同、行政区划六个角度对都市圈概念和识别界定展开分析。 第10章探讨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的协同发展对策。 第1章 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现代化都市圈概念与识别界定标准 对现有都市圈概念及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运用大数据系统定量分析,得出向心通勤率不适合作为我国都市圈界定标准的结论,认为交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生态协同规划应纳入考虑;提出了以市域城镇体系为依托,以一级腹地和二级腹地界定都市圈范围的方法。强调了都市圈建设应坚持整体思维、城乡统筹等五项原则,同时对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建议。第2章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 从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都市圈发展历程,讨论解决资源错配、城乡割裂、市场壁垒等城市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中国都市圈发展特征与风险,提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四大关键点:超越地理空间行政边界的都市圈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要素配置、坚持基于资源禀赋差异互补的产业空间重构和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第3章 国外大都市圈跨行政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西方全球城市区域及相关理论研究,这不仅能丰富对都市圈的认识,也能对我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当今城市发展极具竞争力的空间组织形式,全球城市区域无论是在空间形态还是在功能联系上都极为复杂,它们大都具备形态多中心性或功能多中心性空间结构,经历了职能多元化、功能多核化、内向提升与外向扩张的空间组织演进过程。第4章 通勤视角的都市圈范围界定研究 通过大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城市都市圈的通勤空间由中心城区、中心城向心通勤区和外围节点城市辐射拓展区三个圈层构成;空间半径为60~80km,时耗90分钟是通勤承受上限,也是都市圈通勤空间延伸的边界。基于网络连接度指标,构建了一种新的都市圈通勤空间边界识别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界定都市圈通勤空间。 第5章 中国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的空间特征研究 围绕经济功能的互补性,对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进行讨论。1小时交通圈是一个由高速铁路、高快速路网络和枢纽-产业格局构成的复合空间形态。同城化圈层,空间半径约50~200km,呈现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走廊延伸的空间特征。 第6章 典型都市圈产业协同特征及边界识别研究 对中国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都市圈产业功能布局与网络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经济、商务、休闲跨城功能联系,提出基于产业协同的同城化都市圈边界界定标准。经过数据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来自中心城市的投资占吸引总投资的比重≥10%、以中心城市为目的地的商务出行人流量占比≥10%、与中心城市的周末休闲关联强度≥1%可以作为划分都市圈边界的标准。 第7章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讨论 利用大数据,从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均数量、空间覆盖率、可达性、多样化等角度,对中国主要都市圈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情况开展评价,识别了都市圈公共服务空间配置的现状特征;基于国际都市圈发展趋势,分析了都市圈不同类型地区在公共服务配置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配置建议。 第8章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都市圈发展要求的讨论 通过梳理生态环境政策,分析了生态优先和生态环境容量思维对都市圈的重要性,提出应通过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带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结合生态本底对城市进行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以市域城镇空间体系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底图,识别都市圈边界,合理确定目标、指标,系统性修复生态环境;完善协同管理制度,建立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共赢机制,推进都市圈协同治理进程等要求。 第9章 行政区划视角下的都市圈城镇体系组织与跨界协同 首先整理了中国主要中心城市1999年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分析都市圈发展与所在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合理关系;其次讨论了中国都市圈跨行政区区域协同面临的问题,梳理了各地都市圈在规划协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做法;最后,结合中国特色提出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规划建议。 第10章 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协同发展研究 针对都市圈交通层次不清、功能定位不明、与城市空间发展脱节等问题,探讨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的协同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基于都市圈首位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际需要,完善市域(郊)铁路系统,强化枢纽与功能中心的耦合,明确各层次交通设施与空间组织的要求,构建高效、绿色、覆盖城乡的都市圈多层级、网络化客货交通运输体系,助力建设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
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毛大庆,贾晓萌,王翔 著《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一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文字部分由空间基础信息、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内容构建等部分构成,全部为中英双语,并辅以空间项目案例的大量实景图片。 与过往的建筑设计类书籍不同的是,《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一书更加强调对于空间内容搭建的理解与思考,而不仅限于简单的建筑体排布展示,其中包括城市既有建筑体的再利用,还有文物保护类建筑体的活化开发,也有戏剧综合体的空间整体策划与运营,甚至还包括对于乡村空心化农宅的设计与激活路径。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对于中国城市更新的前沿理念和成功实践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广州《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城市变迁》编委会 编本书共分六章,以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为脉络,串联城市发展轨迹。着重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聚焦重大事件对推动城市发展的影响,梳理了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探索与成就,以及广州在我国城市体系建设、城市格局构建中发挥的作用与贡献。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脉络清晰,体系完整,并采用专栏与采访穿插的写作方式,尽量向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同行通过本书来研究广州、关注广州,也希望本书的写作能引起亲历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市民的共鸣。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未来广州及其他城市的建设抛砖引玉,我国城市建设也将迎来新的辉煌。
-
风景融入日常生活-共享与活力张琦,周欣萌,谢晓英 著本书就城市公园规划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决切实可行、高效整合的解决办法——建设城市公园综合体,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有效整合城市河道、山体、公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及开放式的小游园,形成绿色网络系统,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园综合体具有渗透性与开放性的特征,能够引领城市建设的大方向,在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特色风貌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构建城市公园综合体的全过程设计思路,每个案例包含项目分析、设计图纸、实景照片,对景观设计行业从业者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
中规智库年度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著本书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2022年度“中规智库”建设的成果集萃,分为高端对话篇、重大发布篇、主题观点篇、政策解读篇、建言献策篇、研发创新篇和书苑概览篇七个篇章,集中展示了中规院在新型城镇化、区域战略、城市更新、绿色低碳、韧性城市、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50余篇。本书适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读者阅读。
-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编委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编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国内外规划、地理、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名专家与学者发表学术演讲。这本论文集的内容是本次会议所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本书包含了县域城镇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超大特大城市更新与空间品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三个专题,其中包含了,基于“反规划”理念下喀斯特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例;生境质量时空演变;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武汉“十四五”城市更新行动探索;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生活圈研究——以黄梅县为例等内容。
-
村镇低碳社区要素解析与营建导控朱晓青,李爽,范理杨,裘骏军,邱佳月 著低碳社区是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村镇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单元,社区尺度的碳减排具有“自下而上”的易操作性和灵活性优势。本书以低碳社区的视角出发,审视当下村镇发展建设与生态管控之间的矛盾关系,对环境共生下的村镇低碳社区进行规律性的辨析与划分,进而加以可操作的营建导则,实现地区人居可持续的目标,协调村镇社区的“三生”关系。本书以村镇聚落的宅地“元胞”为切入点,探索碳要素的识别与低碳化适应性,进而指导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低碳化建构。其研究理论成果具有更强的在地性。研究内容紧跟学术前沿,受到与本书内容紧密相关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同时具备翔实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基础,皆为团队近5年的新研究成果。本书核心内容包含村镇低碳社区图谱建构、动因诠释与营建导则三部分,对低碳社区由传统静态现状分析,转向动态趋势预测的积极探索。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穿插与交融,并在量化和图示低碳社区特征格局上有独到创新。
-
步行城市葛天阳 著英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是步行优先理念全面实践的杰出代表。选题以解读英国城市中心区步行优先的空间组织与更新为总体目标,在英国人口20万以上的27个城市中选取22个进行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研,搜集了百年以来的历史地图2000余张,综合采用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特征归纳、结构剖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剖析英国城市中心区步行优先的更新趋势、空间结构和规划手段,具体包括: 英国城市中心区总体更新趋势研究。从空间趋势、总量趋势、类型趋势三方面,对百年以来英国城市中心区的步行化的总体特征进行定性解读和定量分析。 英国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从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交通结构及其相互耦合的角度,对英国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结构剖析与特征概括。 英国城市中心区结构更新途径研究。对英国城市中心区结构的更新历程进行系统梳理、阶段划分、模式概括以及机制分析。 建筑街区一体化步行体系规划研究。从中心区总体层面到建筑单体层面进行跨尺度的步行体系研究。 步行优先的细部空间优化案例研究。研究了London Oxford Circus地段的更新改造案例,解读了其细致多样的细部空间优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