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交通网络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协同优化路径贺三维 著本书旨在综合运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影像、人口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近期新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并研究交通网络导向下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时空演变过程、耦合协调效应、智能模拟优化三大部分。本书以武汉市和京津冀地区为例,,武汉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其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政策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及地区,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四季城乡杨贵庆 著本书以当前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发展为背景,以靠前国内城乡规划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为主线,记述了作者从2019年5月以来到2020年7月一年之中经历的重要专业活动事件。以一个从事城乡规划专业30多年的专业人士视角,并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洞察了线我国城乡规划教育进程的重要切片。本书视角新颖,贯穿全书的写作方式独特,是当今我国从事城乡规划教学科研事业线的专业人士的观察实践。本书以事件活动记述的方式,通俗易懂,适合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城乡地理、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读物,同时可作为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建设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参考,也可作为对城乡规划建设发展领域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
舟山群岛人居环境张焕 著首先阐述了选题舟山群岛人居环境研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导出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创新概念。然后对群岛人居单元的概念从理论支撑、影响因素、运转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在解析的基础上,从群岛整体尺度和建设尺度两个层面上构筑营建体系。并在随后的章节中归纳出体系建构和营建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验证。最后加以总结和展望。本书旨在以人居单元的概念与视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与规律。希望对海岛营建规划与管理、绿色建筑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和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从事海岛工作的人们有所裨益。
-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研究童新梅 著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要议题,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问题,对优化城市老年人口的居住和社会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研究》利用广州市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分析广州市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划分老年人口社会空间地域类型,将两者叠加分析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并划分老龄化地域类型区,进而应用时间变量对比分析不同老龄化地域类型区的社会属性变化特征,总结老龄化空间演变特征和模式,揭示老龄化地域类型区形成和老龄化空间演变机制。
-
深圳农民工聚居区空间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杨高 著相对于西方研究的跨国移民而言,中国规模*大也*受关注的移民群体为跨地域的农民工,其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百万增长到2020年的2.8亿。农民工*主要的居住空间为农民工聚居区,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深圳农民工聚居区空间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选择农民工流入*早、*多的深圳作为研究地,全面阐述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演变历程、社会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和反作用,并初步探讨中国农民工是否出现了同化、多元化和异质本地化。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异同,希望不仅从理论上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进行比较,也为中国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2020国际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丁帅 著“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秘书处所编辑的《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作品集》一书,共收录竞赛征集的来自6 个国家17 所高校的50 件作品。其中建筑设计方向作品27 件,土木结构方向作品23 件。 竞赛以“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为主题,分为建筑设计、土木结构两个方向,分别聚焦“历史城区中的未来图书馆设计”及“融入周边环境的特色桥梁设计”。组委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院士为特聘专家进行指导,邀请国内外建筑、土木学科知名专家组成了竞赛作品评审专家委员会。竞赛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搭建了科技创新与教育交流平台,有效助力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参赛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沟通融合的平台,引导、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本书可供广大工科院校师生以及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城市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代丹丹 著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深度转型与空间重构,中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对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从社会分层、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等视角,界定了中产阶级、日常活动等相关概念,划分了广州市中产阶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中产阶层的特征,综合并具体分析了广州市中产阶层总体日常活动、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休闲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城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间决策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后对城市时空间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蒋海兵 著《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系统地探究高速交通基础设施驱动下的区域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透过可达性视角系统地揭示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以及城市客运联系等方面的演变机制,阐明高速交通可达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机理。《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分三个部分,第1~3章为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的理论部分,重点阐述区域交通可达性理论、研究进展及分析方法;第4~6章为实证部分,重点分析我国高速交通网络设施作用下的区域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空间效应、高速交通可达性对城市铁路客运联系的作用机制;第7章和第8章为总结部分,主要根据区域高速交通可达性规律研究,提出区域综合高速交通空间组织与空间优化的建议和对策。
-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 著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景观。保持城镇景观的连续性,保持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和街巷形态,是维持一定地域的社区结构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历史环境和居住社区,又是联系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纽带。
-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尹小玲,黄光庆,龚咏喜 著城市地区遭受强烈的人类干扰,导致生态空间萎缩与破碎,进而引发复合生态系统失衡。如何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揭示城市空间分异的机理,进而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方法引入城市地理学研究之中,通过格局—功能—响应的研究主线,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在物质形态和功能价值方面的演变特征和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城市生态空间的演变过程与规划方法,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