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形象概论王豪 著如何使城市形象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拓展现代城市风貌?如何使城市形象建立在传统理性分析之上,展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如何在建立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中,兼顾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如何透过城市形态特征传达出深层文化内涵?城市形象研究包括了一切可为人们视觉感知的具体可辨识的城市形态元素,它主要针对国内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形象趋同现象和按照西方现代主义标准进行城市建设使得地域文脉丧失殆尽这两个问题展开。
-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影响评价余兴光、马志远、林志兰《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影响评价》是一本较系统、全面地论述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及环境容量的科学著作。《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影响评价》共8章,着重从包括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质量在内的环境化学以及环境容量两大方面入手,分别对全省12个主要海湾和1个河口海区的环境化学和污染源进行了现状及历史回顾性评价,并针对不同围填海设计工况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此外,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了围填前后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变化分析。通过埘海湾整体和典型围填海工程点而结合的论述方法,总结出了福建省海湾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和尚存问题,并从环境容量和环境化学角度进行了围填海方案的优选。《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影响评价》可供沿海各级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以及从事海洋化学、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中、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水动力影响评价鲍献文、乔璐璐、于华明《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水动力影响评价》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借助海洋学、环境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以水动力、污染物扩散及悬沙输运数值模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福建省13个海湾历史围填海活动和未来围填海规划需求为主线,分析和评价各海湾围填海活动和规划对海湾纳潮量、潮汐潮流、水交换能力以及泥沙冲淤等的影响。《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水动力影响评价》可供从事海洋数值模型、海洋环境保护及海域使用规划等工作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参考。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顾朝林 主编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积淀,既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又蕴涵着精神内涵,是时代的标志,也烙有地域的印痕。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然而,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着空前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期首先特约两篇专稿予以论述。 吴良镛结合在南京的亲身经历,以及北京关于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思考,就南京城南地区“保护与更新”提出“历史名城的文化复萌”的命题。吴良镛希望对那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又长期衰败的城市地区,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文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物质建设与城市文化复萌双重目标,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索的创新思考。张杰、邓翔宇则针对以传统城市格局和风貌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周边地区的聚落遗产与文化景观,提出了系统保护的观点与方法,建议在城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中加以保护和控制,并把相应的保护内容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这两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的、全局的视角来考虑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本期“学术文章”进一步从多个侧面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系统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领域形成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性城市的多层次保护体系,以及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的转变过程。左川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探寻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确定的历史线索,分析现在中央行政办公用地的形成及其原因。朱晓明、阮仪三基于现场调查,论述影响长江以北运河古镇形态的地理、文化与民族因素,并对现存古镇的独特价值和保护利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此外,还有两篇文章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讨。刘伯英介绍北京工业遗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探讨北京工业遗产的研究体系,并对建立多层次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和工业遗产管理提出建议。
-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刘修德、李涛《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借助地理学、海洋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紧紧围绕各类海湾围填海规划方案(包括项目)对资源(如港口航运、渔业、旅游等)及海洋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从数值模拟、生态与环境评价和社会经济评价及损益分析等方面着手,综合评价了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历史围填海活动和未来围填海规划需求,并就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容量和资源的损耗以及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损益分析和评价,拟定了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未来围填海规划,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可供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海洋管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李百浩,郭建 著《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性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格局、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规划制度、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与文化等。
-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杨顺良、罗美雪《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运用地理学、遥感学、海洋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围填海需求、环境保护与修复用海需求,采用分层次筛选法和综合分析法,结合水动力环境、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海洋资源与环境价值损益、社会经济损益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对各海湾的围填海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预测性评价,并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数综合分析和筛选海湾围填海优化方案,评估其可行性和环境适宜性,为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可供从事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
-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邹经宇、张兴国、许溶烈、金德钧《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是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绿色建筑与人文环境——山地及地理资源有效利用下的住宅发展。本论文集共收集论文310篇。《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
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崔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聚焦于政府主导下的重大城市事件对于城市结构的影响。全书抽取与城市空间结构最密切相关的场地选址、场地拆迁、配套交通建设、规划和后续利用等主要方面,建立重大城市事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联系,分析总结其间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交通、城市研究与城市建设管理等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
农村绿化美化技术朱凤云 编著我国人民对于庭院的美化有着优良的传统,特别是农村住宅有较大的院落,大部分地区群众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花卉、瓜果、树木的习俗。 村镇和庭院的美化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农村绿化美化技术》主要讲述了农村绿化美化技术,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