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黄土丘陵沟壑区工程建设场地规划与设计杨宝山,李凯玲,门玉明 著本书主要介绍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厚度填方场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其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方法与工程应对措施。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区地质条件及施工概况,填方区建筑物基础(含桩基础、桩筏基础、条形基础等)变形特征研究,挖填结合场地直埋管道与综合廊道的变形特征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及挖填场地建筑适宜性评价方法等。
-
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机理与风险研究陈春,张维 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经济发展遇到土地资源配置上的两大突出矛盾:一是“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之间的矛盾;二是“城市建设用地短缺”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之间的矛盾。2004年,中央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其实质就是以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重庆地票制度则是中央这一政策的地方实践,在重庆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跨区域置换和市场配置。本书从行为主体、经济、空间三大维度对重庆地票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剖析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根据主要风险提出风险规避措施和地票创新发展策略,使地票制度**限度地发挥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作用,并使其能够有在全国推广复制的价值。
-
一个规划工作者之路马武定 著《一个规划工作者之路:马武定教授城市规划论文集(1980-2016年)》是马武定教授从事城市规划40余年以来有关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论文集。全书内容涵盖了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4年共四个时期约80篇文章,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
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沈丽娜 著《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为例》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物质流、能量流的发展动态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试图从城市物能代谢研究入手,通过对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及机理分析,寻求城市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生态化途径,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依据。此外还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了西安市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为例》可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广东绿道规划与实施治理李建平,宋延鹏,刘沛,牛丞禹 著;李锦生,叶裕民 编19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区域治理理念的逐步引入,作为我国城镇群发育较早的珠三角率先以协调发展为主题、以建立四类用地模式为策略进行了区域治理方面的初步探索,以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空间形态,引导城镇合理布局和土地有序开发。然而,先行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机缘碰撞,国际化与本地化、政府力与市场力等多种力量迅速汇聚,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迸发出的能量,诱发空间增长由城至乡、由点及面遍地开花。由此,经济的过快增长、资源的低效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成为省市及中央政府对珠三角的担忧。进入2000年,为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限制土地开发、城镇建设过度连绵,在借鉴大伦敦“环城绿带”、巴黎(大区)区域绿色规划等经验基础上,广东规划人尝试开展有关“区域绿地”的研究,提出并在珠三角展开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以期在区域层面划定保护的绿地并对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地区进行严格保护,以守住区域的生态安全底线。但是,理想总是要遭遇现实的挑战,现实中“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一味追求保护的夙愿未能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区域绿地,守好生态安全底线也引发了广东规划人的反思与检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艰难的反思与检讨中,对绿色空间有着敏锐的广东规划人终于在欧美“绿道”实践及研究中找到了答案,并萌发了“在绿廊中修建慢行道,使生态廊道成为绿道,实现使用中保护绿地的思路”。可以说,广东绿道思想的形成是广东规划人对珠三角区域治理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果。
-
你爱这里城墙林徽因 著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作品。内容包括20世纪30年代与梁思成进行古建筑考察所见所感、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的建设问题及北京城规划设计问题。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科学逻辑,但具优美之感。
-
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罗仁朝 著《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在城市聚居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研究,立足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以流动人口在城市聚集空间的宏观分布为切入点,对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征、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展开系统的研究。研究提出以“聚集指数”来统一测度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聚集程度,揭示了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方法统一了描述流动人口聚集常用的两个指标,为相关研究成果的横向交流提供了统一的语境。《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可供城市管理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赵勇伟 著《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首先从公共活动中心区与步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三个基本城市设计维度——功能、空间和交通维度的整合切入,提出基于步行导向的功能融合、空间编织以及交通协同发展目标,并基于相关问题和机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分维度整合模式和策略。然后从多维度整合、多层次整合以及多方利益整合三个不同视角,对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分析,试图建立基于步行导向的公共活动中心区整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归纳总结基于步行导向的相关城市设计成果的综合落实策略。最后对我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可供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陈春光 等 著在城镇基础设施中,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与城市交通工程相同,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设施。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可以喻为城市的动脉和静脉,只要某一方面失去功能,城市生产和生活将会遇到困难甚至瘫痪。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中心城市和数量众多的小型城镇相继形成。然而,作为城市*基础的公共设施——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仍有许多伴随发展的新问题,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还不够完善,技术相对落后,建设标准仍很低,旧的设施还面临大规模技术改造,城市水环境严重恶化,水涝灾害不断,优质的给水水源得不到保证,供水管网安全设施仍很脆弱。这些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共识,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巨资建设和完善城市给水和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乃至一些建设新理念都已经深入到了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中,为此,我们尝试编写这本参考书,使其更系统全面地反映这些新变化。本书是在编者多年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主要特点是全面系统反映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基本内容,同时尽可能涉及目前在该领域的新应用技术,如城市给水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城镇污水处理新工艺和设备,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新理念,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工程技术。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的城市给水工程概论介绍给水工程的任务、基本组成、用户对给水系统的要求,包括给水工程的规划理论等。水源及取水工程、给水处理工程和输配水工程部分,除了阐述传统的工程原理和系统形式外,重点介绍这些领域新的工艺、工程结构形式、新设备和新材料等。下篇中的城市排水工程概论主要阐述城市排水工程的任务与系统组成、排水系统的体制及其选择、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和任务。第6章排水管渠及其设计,主要介绍排水管道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排水管渠的材料、接口及基础形式,介绍城市雨水排除与利用的新技术与设计理念。第7章排水管渠附属构筑物及排水泵站,重点介绍排水管渠附属构筑物形式及雨污水泵站的构成、设计原理与方法。第8章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介绍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基本原理、一般工艺构成与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城镇污水生物处理的新工艺、新设备或构筑物等。*后阐述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方法和新技术。
-
交互城市主义实践和思考刘廷杰 著当今的城市、景观或建筑营造活动已无法互相切割,作为单一学科的它们已主动或被动地融合在其他学科之中。传统的学科分工和工作界面凝聚成为一个“环境”或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场地及地表”的概念。作者围绕“交互城市主义”的命题,呈现城市、景观、建筑等多方向跨学科的思考和实践。精选的案例配以翔实的图文介绍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