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叶鹏 著本研究把古代赣州城市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研究重点集中在赣城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突变点,论述城市发生的变革,阐释推动其变革的逻辑和驱动力。这三个时期分别为:(1)秦汉-南朝城市选址和迁址时期;(2)唐宋城市变革时期;(3)宋、明的“盗乱”和“王化”时期。
-
城市缩小时代的再开发方向[日] 木下勇,[瑞士] 汉斯·宾德,[日] 冈部明子 著本书首先反思了诸多现代城市空间同质化,记号化,全球化的问题,充分解析了地域识别性(包含可视性,场所感,空间生存性)和可持续性(含环境,社会,经济三层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崭新缜密的分析结构基础(第1章),然后客观比较了瑞士和日本两国城市更新的实例(第2,3章),并加入了瑞日城市规划各立场人员的采访,深入剖析了实例的开发过程中地域识别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第4章),最后通过作者缜密而系统的总结梳理(第5章),论证了利用国家及地域的特性进行城市更新,进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城市规划恢复人的主体性,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统合时间和场所的,感受到在可持续发展性城市空间中的幸福感。
-
城市能量过程及其结构解析张力小 著《城市能量过程及其结构解析》基于能量的视角,系统解析城市的结构 - 过程 - 功能特征与规律,以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系统动力学及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基于静态核算与结构解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能源转型特征、驱动因素及部门重构规律等;基于动态过程模拟,对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进行分析与预测,提出了峰值拐点与路径实现,并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能力等因素对区域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分解; 基于生态能量视角,系统核算了北京市物质能量流动与资源代谢效率。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科学建设低碳城市、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促进城市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生态竞争力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广州旧城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黄慧明 著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城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深厚底蕴的商业名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积淀造成了旧城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内城的高度集中建设,广州旧城正面临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传统空间形态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选择。建国以后的广州旧城区经历了几次城市更新改造浪潮,逐步形成了这个高楼大厦、骑楼街、工人新村与西关大屋共生的多元形态,复杂的城市形态的演变也深刻的记录着城市变革的历史印记。《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一书结合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三个视角的研究:一,基于形态分区理念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康泽恩“城镇平面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基于“形态单元”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二,基于自组织机制的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机制研究。在形态分区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形态演变的内生动力。第三,基于形态类型学的城市形态设计干预控制研究,提出形态设计干预控制的有效手段。希望本书能为广州旧城的有机更新与中国城市旧区形态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工作。
-
新城市前沿[英国] 尼尔·史密斯 著,李晔国 译本书是一部有关城市重构和转型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从阶级分析的视角解读了西方主要城市在20世纪的转型努力。传统观点认为,士绅化是新中产阶级出现的结果,是城市生活的一种需求;而本书认为,士绅化是20世纪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巨大转型的一部分。作者巨细无遗地记录了士绅化所造成的新城市前沿的冲突,探讨了城市政策、投资模式、驱逐和无家可归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自由主义的城市政策已然失败,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繁荣也已结束,20世纪末的城市变得更加黑暗和危险。城市的公共政策与自由市场联合起来,共谋反对少数族裔、劳工、穷人和无家可归者,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在新兴的恢复失地运动者之城,士绅化已成为这种复仇政策的一部分。
-
东京的美学芦原义信 著芦原义信将东京与欧美的城市做比较,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美学的观点来描述东京的特质。巴黎和纽约是在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后所做的城市规划,与其相比,东京是将各部分叠加起来而形成的城市。乍看之下,混沌的过密城市——东京为什么可以达到如此程度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革新呢?作者一边着眼于看似一片混沌之中所隐藏的秩序,将东京与西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做对比,一边思考新东京和新日本美学。
-
转型期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潘斌,彭震伟 著本书在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全球城市与服务经济、城市产业转型趋势、城市产业空间重组三个角度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本书借助工业集聚区这样一个“空间对象”,建立“产业转型—空间效应”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通过产业转型的直接作用、因素变化的影响作用、城市政府的能动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发展的机制解析,包括空间演化机制和内部空间变化机制。
-
城市公共艺术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著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界限非常广泛,城市雕塑、壁画、公园、商业街区等皆包含其内。公共艺术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品牌、文化,城市人文复兴、创新科学的规划、市民生活、城市民主与和谐皆离不开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自进入中国社会后,它也参与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申奥成功,“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公共设施也随之落成,其创新、拟态的外观和多功能的复杂结构同时满足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需求,体现了时代感与中国的大国精神,成为国际公共艺术上耀眼的一章,也为奥运会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但是,多样的行业需求、多样的作用对象以及身份背景不一的公共艺术从业者,使当前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显得鱼龙混杂,处境尴尬,同时也出现了资金、管理、安全、专业度等诸多问题。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雅的、与城市环境相悖的设计,被人诟病。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这就要求在倡导城市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今天,进一步彰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全国建设系统从事城市公共艺术与城乡创意文化景观研究的专业性机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部结合自身项目及研究经验,于2015 年开展了“国内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案例调查及规划建设路径初探”的研究工作。意在对国内公共艺术项目进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规律性,对国内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建设途径、设计要素、发展态势等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同时,也从资金来源、规划标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剖析规范化的公共艺术项目技术指标及流程。通过这项研究工作,可以提升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推进公共艺术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指导性的、科学有效的支撑。 本书从公共艺术规划纳入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角度出发,第一部分绪论梳理了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背景;第二部分选取国内当代公共艺术典型案例,如广场、公园绿地、街道、地铁、商业设施等进行形态归类,逐项展开分类论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以城市公共空间为核心,从设计学、美学的角度,展开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策划的讨论,举出具体的城市色彩、公共广告、照明、城市雕塑等设计方案,并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意义;第四部分对公共艺术的规划及建设路径进行了论述,具体到管理制度、参与机制、作品征集及经费保障;第五部分为尾声,展示了几位当代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的观点。全书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编写,结合具体案例,对于我国公共艺术的研究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程[日] 小嶋胜卫 著本书共分为8个章节,分别为: 第1章城市的概况、第2章城市规划的概况,介绍城市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基本概念; 第3章近代城市规划发展,介绍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是18到20世纪的重要人物和流派; 第4章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介绍总体规划级别的各项规划内容; 第5章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介绍城市级别的景观规划与城市空间营造; 第6章城市更新和城市开发,介绍解决“城市病”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开发案例; 第7章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制度,介绍城市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第8章未来课题的展开,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展望和预测。 本书是: 系统的入门基础知识书、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各种专业数据的速查书; 可了解日本及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策略及实践经验的案例书; 通俗易懂,案例生动,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的科普书。
-
教你打造成功的特色小镇杨文海,刘明海 著本书从特色小镇的背景及基本概念入手,深入阐释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创建培育、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及申报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对如何运用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镇进行了论证,同时结合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经典案例,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策划到运营,逐层分析、详细解读,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趋势及热点,为相关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及人员提供了实用的特色小镇打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