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发现设计代阳 著本书针对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和城市活力匮乏的通病,以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切入点,解读城市空间活力的提升策略。选取城市空间活力问题比较突出的寒冷地区,针对这一特殊地域展开对城市空间优化设计和活力提升策略的阐述,并将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国内外实际案例相结合,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期望城市空间活力问题能够引起有关政府、专家和同行的更多关注。 本书适合于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对于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
国土空间规划经验与实践夏南凯,肖达 著本期《国土空间规划经验与实践》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在梳理各层级编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同济在各地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讨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经验,意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初期,形成案例范本,多层次解读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实践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供规划从业者参考与讨论,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给更多的思路与有利的借鉴。
-
艺术造城胡哲,陈可欣 著城市建设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城市朝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对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城市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指雕塑、壁画、艺术活动、艺术设施等艺术家的创作。在西方城市转型过程中对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内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艺术规划概念、公共艺术规划历史、西方公共艺术立法和政策、公共艺术要素构成、公共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和规划内容。
-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技术罗宏,杨占红,罗柳红 著《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为关键问题,分别对基于人工生态系统视角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和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拓扑结构下的维稳分析、基于博弈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和低碳设计等方面,对园区系统调控进行了研究。《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技术》借鉴多学科工具进行理论论证,并借案例辅以实证研究,给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数量化描述,提供了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调控的建议,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运行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参考,增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
企业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吴文恒等 著企业社区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单位为解决职工生活而建立的有围墙和门卫的居住场所和社会空间。《企业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按照计划经济到市场改革的时间脉络,以城市—区县—街道—企业社区—居民家庭的中宏观到微观的空间尺度,基于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的调查访谈、问卷、影像、统计数据等资料,系统梳理企业社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变迁、空间分布格局、外部建成环境与内部居住空间、居民的地方认知和居住愿景,以及企业社区的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探究企业社区格局的分布机理、企业社区演变成因与空间再生产的形成机制。《企业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对更好地认知历史时期的企业社区及其当代发展,理解和完善城市居住区理论、内城空间演替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对于解决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建设用地与内部空间再利用,以及城市贫困空间问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土地利用视角下城市空间多维扩展研究乔伟峰 著《土地利用视角下城市空间多维扩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在城市空间多维扩展方法研宄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作为实证研宄对象,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从多维视角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格局和机理,并通过扩展后城市土地集约度的微观评价分析城市多维扩展的合理性,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多维扩展的建议。
-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竞赛作品集萃林琳,刘云刚,袁媛 著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城中村、农村也被列入城市的规划范围。相应的,一些属于集体的记忆也会随之流变,甚至消失。广州的城市发展在近二十年来也是突飞猛进,成果与疑惑并存:如“巧克力城”的困惑,城市有哪些危情?如何破解“广州巴格达”难题?广州还有“孤岛”,孤岛如何求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哪些“根文化”需要传承?哪些风物成为城市收藏品或城市记忆?老字号电车,粤剧私伙局,天光墟,沙湾飘色?哪些文化又不得不退隐甚至消失?读了本书,您会对城市化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
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李江 编面对资源紧约束的发展困境,城市更新已成为挖掘空间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外城市更新的实践证明,大规模拆除重建式的城市更新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内涵丰富的渐进式城市更新才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正确选择。《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第2版)》以深圳为例,结合城市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城市更新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城市更新的评价体系、社会结构变迁、低碳生态实践、规划编制内容等多角度,对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探讨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第2版)》可供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地理科学、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社会学等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
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9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著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建设生态文明,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推动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要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从世界范围看,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把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欧盟2002年通过并于2010年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要求欧盟国家在202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近零能耗水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后政府部门拥有或使用的建筑达到近零能耗。美国要求2020—2030年“零能耗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低能耗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先行地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河北省在2007年就引进了德国先进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秦皇岛市建设了“在水一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进入“十三五”以来,京津冀三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技术标准、组织试点示范等措施,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在京津冀地区实现蓬勃发展,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在建筑类型方面,不仅有住宅建筑,还包括养老建筑、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在农村农房超低能耗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实践,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不仅包括传统现浇结构,还包括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等,在工程管理方面,秉持“质量成就美好生活”理念,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在项目方案设计、工程建设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和成熟,一些示范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获得了实际运行数据。如今,各类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为今后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三省市在超低能耗建筑方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一方面紧锣密鼓地编制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协同标准,一方面连续多年合作举办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论坛,打造协同交流平台,共享发展经验。2019年10月9日至11日,国际被动房大会在河北高碑店隆重举行,这是国际被动房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落地京津冀,从而揭示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已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在全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天道有常,赓续前行。超低能耗建筑也从最初的追求建筑节能,逐步转向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即“健康舒适”和“身心愉悦(WellBeing)”,升级到了2.0版。为了更好地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京津冀三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编辑出版《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7版)基础上时隔两年后再续新篇,组织编撰了《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9)》。与2017版相比,该报告收集的专家学者文章更有理论、技术深度,也更有代表性,覆盖面也更广,在示范项目、标准规范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均有许多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以及推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自主化和特色化方面,多有侧重和突出展现,希望超低能耗建筑行业的广大从业者能够从本书中有所裨益,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管理体系,为我国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是为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9年12月
-
景观设计思维手绘表现郑晓慧 著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