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赵勇伟 著《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首先从公共活动中心区与步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三个基本城市设计维度——功能、空间和交通维度的整合切入,提出基于步行导向的功能融合、空间编织以及交通协同发展目标,并基于相关问题和机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分维度整合模式和策略。然后从多维度整合、多层次整合以及多方利益整合三个不同视角,对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分析,试图建立基于步行导向的公共活动中心区整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归纳总结基于步行导向的相关城市设计成果的综合落实策略。最后对我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可供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凤凰中心邵韦平 著本书是围绕凤凰中心展开的专业、深度、系统介绍性专著。 凤凰中心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方案创作工作室(BIAD_UFo)的重要作品,也是北京的新地标之一,2013年基本竣工,而内部空间及设备的施工则于2014年刚刚完成,于2015年夏天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中集合了大量新技术,堪称国内建筑的新标杆,并受到国内外众多建筑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本书8开硬皮精装,专色印刷,近400幅精细图纸,详尽呈现从抽象形式的生成、形体的优化,到制造业标准的几何逻辑构建,建筑学意义的创新结构体系,弥合自由曲面的幕墙表皮,基于整体设计理念的机电统筹,以及最后形成的空间效果。逻辑清晰的介绍,详尽的图文,精美的图纸表达(所有图纸均为为出版而专门绘制),配合以高品质的纸张与印装工艺,使高完成度的非线性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最后呈现的效果一一完美展现于读者眼前。
-
城市空间设计12讲余练 著本书从城市空间体系论出发,以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大谷幸夫在东京大学城市工学专业和千叶大学建筑学专业授课的内容为基础,系统梳理与解读东西方古往今来经过历史洗涤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原理和规律的探索,力求构筑以市民为主体的基于建筑构建城市的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点和方法。书中还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如何使现代城市空间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提出宝贵建言。
-
当代中国城市居住读本班焯,李婕 著;何建清,李翔宁 编《当代中国城市居住读本》为当代中国城市与建筑系列读本丛书中的一册,《当代中国城市居住读本》力求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有关居住发展的重点事件、重要成果以及有重大意义的文章进行汇总和提炼,勾画出我国这一关键时期居住发展的脉络。《当代中国城市居住读本》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历史与回顾、调查与研究、标准与规范、技术与创新以及实践与案例。
-
优势城市吴健,丁玉芳,曹伟 著本书主要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及我国如今部分城镇发展出现的问题出发,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型与城市优势的概念,城市优势由三个基本要素和一个主体要素构成,其中,三个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重点关注城市资源)、相关产业(重点关注产业集群)、产业市场;一个主体要素是政府与国有成分,它们通过对三个基本要素产生作用而形成城市优势。之后,本书通过西安、南京和深圳三座城市的发展来阐述在以资源要素为依托、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托和以政策红利为推进器的城市中,其城市优势是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后,通过对我国城市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适宜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策略。
-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刘淑虎 著《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年)》以1978-2002年间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为对象,运用地图还原、系统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以“过程分析”-“特征识别”-“机制解释”为路径,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特征和动力机制,判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典型性与特殊性,总结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为西安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
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罗仁朝 著《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在城市聚居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研究,立足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以流动人口在城市聚集空间的宏观分布为切入点,对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征、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展开系统的研究。研究提出以“聚集指数”来统一测度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聚集程度,揭示了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方法统一了描述流动人口聚集常用的两个指标,为相关研究成果的横向交流提供了统一的语境。《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研究》可供城市管理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一个规划工作者之路马武定 著《一个规划工作者之路:马武定教授城市规划论文集(1980-2016年)》是马武定教授从事城市规划40余年以来有关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论文集。全书内容涵盖了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4年共四个时期约80篇文章,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
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沈丽娜 著《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为例》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物质流、能量流的发展动态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试图从城市物能代谢研究入手,通过对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及机理分析,寻求城市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生态化途径,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依据。此外还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了西安市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基于物能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为例》可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广东绿道规划与实施治理李建平,宋延鹏,刘沛,牛丞禹 著;李锦生,叶裕民 编19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区域治理理念的逐步引入,作为我国城镇群发育较早的珠三角率先以协调发展为主题、以建立四类用地模式为策略进行了区域治理方面的初步探索,以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空间形态,引导城镇合理布局和土地有序开发。然而,先行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机缘碰撞,国际化与本地化、政府力与市场力等多种力量迅速汇聚,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迸发出的能量,诱发空间增长由城至乡、由点及面遍地开花。由此,经济的过快增长、资源的低效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成为省市及中央政府对珠三角的担忧。进入2000年,为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限制土地开发、城镇建设过度连绵,在借鉴大伦敦“环城绿带”、巴黎(大区)区域绿色规划等经验基础上,广东规划人尝试开展有关“区域绿地”的研究,提出并在珠三角展开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以期在区域层面划定保护的绿地并对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地区进行严格保护,以守住区域的生态安全底线。但是,理想总是要遭遇现实的挑战,现实中“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一味追求保护的夙愿未能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区域绿地,守好生态安全底线也引发了广东规划人的反思与检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艰难的反思与检讨中,对绿色空间有着敏锐的广东规划人终于在欧美“绿道”实践及研究中找到了答案,并萌发了“在绿廊中修建慢行道,使生态廊道成为绿道,实现使用中保护绿地的思路”。可以说,广东绿道思想的形成是广东规划人对珠三角区域治理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