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绿色规划 绿色发展李夺,黎鹏展 著本书是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本书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本书以生态整体规划为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系、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力图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并推动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
-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地方创新与改革思考陈美球 著《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地方创新与改革思考》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是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地方创新试点的系统剖析,包括江西修水县黄溪村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四川青杠树村、浙江鲁家村和江西黄溪村三村以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浙江永嘉农村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江西乐安构筑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资本下乡的成都福洪实践,浙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拓展乡村振兴新空间,以及江西省村庄规划的试点探索;下篇是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思考,涉及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土地多元化治理体系、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村庄规划编制等内容。
-
伟大的建筑师[英] 肯尼思•鲍威尔(Kenneth Powell) 著,何可人 周宇舫 译《伟大的建筑师》全书以时间和技术发展变革设立了四个节点:结构的先驱、铁的时代、混凝土和钢、新视野,概述了40位伟大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生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物为线索的建筑史。在书中,你将跟随40位大师穿越古今,亲临设计建造现场、欣赏他们的天才灵感、学习大师们的建筑思维。同时还可以近距离无死角欣赏知名建筑,感受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对建筑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可谓必读之书。本书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图和精美图画,极具艺术欣赏及史料价值。
-
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评价与更新研究汤晓敏,王云 著《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评价与更新研究/创新设计丛书》是对上海城市公园绿地的建成后评估研究,共分为3篇17章,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公园的游憩分区评价、游憩空间要素评价以及大型线性绿色空间特征与游憩利用研究。研究重点关注空间与要素的美观性、游憩性、功能的适宜性与兼容性,构建了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与模型,系统论述了城市公园绿地各类功能空间与要素的特征、使用状况、景观质量、游憩者行为与偏好,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对策与措施。《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评价与更新研究/创新设计丛书》数据翔实,评价方法与流程清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合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城乡规划师和相关管理者阅读参考。
-
城市生态社区多学科规划设计途径(德)露易丝·金,于尔根·魏丁格尔,马蒂亚斯·巴恩布鲁赫,马库斯·内梅尔,弗洛里安·科尔《城市生态社区多学科规划设计途径:以德国柏林Zingster社区为例》介绍德国柏林Zingster(青斯特)社区的生态更新项目,该项目是将单一功能的居住社区转变为可持续的、兼具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城市生态社区,以期高效地组织雨洪管理、生态建筑、绿色能源、水资源利用等混合功能。全书共6章,其中第1章从城市设计角度概述了工作和社交功能的融合、空间的集约化和公共空间的再定义;第2章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功能性的开放空间与水资源管理、都市农业、绿色能源等多个学科生态技术的融合策略;第3章从水资源管理角度展示了解决雨水、灰水和黑水过滤、净化及再利用的方法;第4章从能源技术角度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途径;第5章从建筑设计角度提出了老旧社区建筑更新改造的可能策略。《城市生态社区多学科规划设计途径:以德国柏林Zingster社区为例》可供城市设计、建筑、风景园林、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学生参考。
-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曾坚,王峤,孙晓峰,靳瑞峰 等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灾害多发的背景下,滨海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产业类型和人口分布,呈现出灾害类型多、灾害影响大、灾害作用复杂等特征。《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滨海城市安全与智慧防灾”韧性防灾系列》从建立滨海城市防灾空间格局入手,重点探讨了沿海化工园区、填海城区、海岛等滨海城市特殊地段的防灾规划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非工程防灾策略。
-
湾区时代人居营造蔡明,方巍,韩嘉为本书是基于开朴艺洲建筑实践、自评估报告、工程实例效果以及专家指导等基础上,在深度思考总结与归纳后进行编制的。内容包括:第一章 解读湾区与人居;第二章 未来的超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第三章 大湾区的环境营造与住宅设计;第四章 湾区时代的公共建筑设计;第五章 湾区现场:建筑师们在做什么。
-
重塑我国城镇空间格局李名良未来,我国将有11亿城市人口,是世界规模非常大的城市社会,与之对应的经济活动身在“何处”更有效率呢?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处理好大城市的过度膨胀是构建适宜城镇空间格局的关键。《重塑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得出,城市规模扩张的生产率效应存在瓶颈,我国城市规模持续膨胀与政府的偏向性财政支出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围绕大城市布局轨道交通系统,是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
大波特兰(美)卡尔·阿博特在书中,阿博特认为要了解波特兰,就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波特兰的河流、丘陵和其他区域环境塑造了其经济和城市景观。波特兰人主要人群是俄勒冈州人,西北人和卡斯卡迪亚人。他们将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城市面貌看得同样重要,这种强烈的地缘意识也培养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公民文化。通过探寻波特兰人谈论和思考城市的方式,阿博特揭示了他们对未来的不同愿景、不同发展计划间的矛盾。波特兰的大多数公民希望在持续性和变化之间取得平衡,支持城市进步却又非常关心其对当地广阔绿化空间和社区文化的影响。公民对城市规划和政治活动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这塑造了波特兰人民独一的性格,为阶级融合,社区复兴和公民价值观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环境。阿博特证实波特兰独特的举措仍是美国城市规划的典范。
-
智能规划吴志强《智能规划》汇集了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诸多院士和专家学者近年来在智能规划研究领域的 15篇重要文献,探讨了智能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变革导向,探索了基于大数据的空间结构和时空行为活动研究方法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提出了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平台和进一步研究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