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海绵城市规划的武汉探索与实践武洁,成钢,姜勇,游志康 著(1)梳理武汉治水脉络,探寻前人治水营城规律 作为水网丰沛地区的典范,武汉市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人与水争地的历史,更是一部理水营城、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的历史。在武汉,人与水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两个对立课题,并不断循环往复:因水而盛,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因水而险,洪水肆虐,冲毁城市。以水城发展史,探索以武汉为代表的丰水城市在城市发展中的“水困惑”,研究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2)攻关降雨、下垫面、径流规律等疑难技术,建立武汉市海绵城市理论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首批试点建设中的技术积淀优势,梳理武汉试点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可借鉴的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理论体系。 (3)创新规划管控模式,构建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 借助海绵城市“由点拓面”的契机,在国家“放管服”背景下,归纳武汉市关于海绵城市的简易管控模式,并通过梳理管控的典型案例,总结海绵城市管控实践经验,提出可借鉴的海绵城市规划推进模式。 (4)着眼海绵城市的发展趋势,探索后试点时代的海绵城市推进之路 伴随城市对安全、生态、宜居的需求长期存在,相当长时间内,海绵城市的理念将继续落实与推进。研究如何真正通过海绵城市解决问题,如何通过海绵城市提升品质,如何避免将海绵城市仅仅做成了“锦上添花”,如何真正将海绵城市做成全社会乐于接受的事物,提出试点结束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的途径与模式。
-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胁迫效应陈利顶 等 著《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胁迫效应》全面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关系。《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胁迫效应》共分8章,阐明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变格局与模式,识别了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模式研究框架与识别方法,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范式,阐明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策略。
-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徐瑾 著本书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的研究。基于我国和英国的规划评估实践,尝试通过“要素-情景-方法-结论”的分析框架解析评估方法与评估要素的对应关系,提出事实监测、事实描述、价值评判、过程追溯和结论协商五个评估情景,并由此得出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选择范式。在高质量发展和规划动态转型的背景下,规划实施评估有助于监测城市发展,提升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和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将在规划体系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本书为拓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体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规划评估实践提供了参考性指南,可作为规划管理人员、规划师及规划专业师生的参考文献。
-
教育建筑规划与设计杨凯,王丽丽,郭媛媛 著与几年前相比,设计者们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幼儿园设计更加以幼儿园中的孩子们为中心点,优秀的设计项目是可以围绕此解决牵扯其中各项矛盾诉求的。在本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幼儿园设计创意,还会详细了解到设计师们是如何通过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去帮助贯彻不同背景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理念的。此外,还总结分析出为了幼儿园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希望读者能以更加积极、灵活的思维将所得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唐燕 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刊登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前沿性、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国际新研究动态,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也为我们认识城市与区域规划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时空背景与参照。本书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第36辑,本辑聚焦“城市传统与现代化”,探究中外城市特别是都城的规划建设问题,分为“特约专稿”“学术文章”“研究评述”“书评”四大部分,共11篇文章。
-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李骁天 著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参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以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社区体育俱乐部协同治理为主线,选取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研究的核心要素,揭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总结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展开论述;提出协同治理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与体育场地设施,并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
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陈勇《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为总结四年来青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青岛智慧”而编写。本书从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和使命入手,系统总结了规划管控、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模式创新、协同发展等各方面青岛海绵城市的建设推进模式,深入剖析了北方丘陵型老城区的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编制要点、方法和思路,同时提供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系、新区开发等不同类型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型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可作为市政工程设计部门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环境工程领域的管理和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对海绵城市有兴趣的人员参考阅读。
-
基于Lowry模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模拟分析研究暂缺作者本研究是基于Lowry模型框架城市空间结构模拟分析模型的阶段性成果,不仅丰富了Lowry模型框架的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检验了模型的技术流程和分析能力,为基于Lowry模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框架形成奠定基础。模型分析框架的形成有助于将模型理论框架用于实证研究分析,以数学模型的优势帮助我们解读城市、分析城市,并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提高城市系统的综合效率。
-
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与应用陈宏 著本书通过对城市温暖化与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描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策略。首先,利用对流、辐射耦合模拟进行街区室外微气候评价,包括对居住区夏季室外微气候的模拟及模拟精度验证和对建筑表皮绿化的室外微气候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遗传算法与对流辐射耦合模拟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开发,提出来室外微气候多目标的优化与决策方法。*后,通过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的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方式。
-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乔晶,耿虹 著大都市地区是城乡关系*为复杂、镇村发展*具活力的区域。本书以武汉市为对象,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关系演进对镇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尤其对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在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特点和潜力进行了深度剖析。进而以武汉市为实证对象,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发展案例的借鉴与学习,在充分剖析武汉镇村发展多维度特征与乡村振兴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网络化与信息技术革新的影响下,创新性地以“产村复合单元”的空间组织形式引导镇村发展,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模式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