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
两岸农业产业比较研究赵一夫,周向阳,薛莉本书共分为四篇二十一章。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从两岸农业的发展基础和经营制度方面进行比较,作为两岸农业产业比较的基础研究;第三篇则从重点产业的层面分别对两岸稻米、水果、茶叶、水产、生猪、花卉、甘蔗、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九大产业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进一步探讨两岸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以及合作的潜力;第四篇主要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基础、合作潜力、合作途径、合作前景。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李晓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分五章,内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背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概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等。
-
西双版纳傣族家的旅游商业化研究陆依依《西双版纳傣族“家”的旅游商业化研究》作者就像一个导游带着游客,由远及近明晰方位,进入云南后,一路南下来到西双版纳,举目远眺热带旖旎风光,于婀娜多姿的风尾竹间穿行,干栏式建筑形成的村寨跃入眼帘,拾级而上傣家竹楼,终于到了旅游目的地,开启深度感知模式。西双版纳作为中国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也主导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巨大变迁。而傣族村落和傣家竹楼是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景观符号和标签,一看到干栏式建筑就会想起西双版纳;同时,傣家竹楼又是西双版纳地方形象和傣族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凝聚着傣家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构温馨家园的智慧;“泼水节”、慢轮制陶等体现的传统地方文化有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唤起了旅游者对西双版纳的想象。可以说,傣族传统村寨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尤其是以傣家竹楼为本底的“傣家乐”旅游景区的开发,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商业化过程。其次,问题意识强的探寻精神。该书作者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尽管对旅游商业化进行过不少相关研究,但大都集中于历史城镇,对于傣族传统村寨和傣族“家”的旅游商业化的特殊性还亟待更加深入的刻画和解释。这不仅提出了亟须回答的问题(比如,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傣族传统村寨经历了怎样的商业化过程?涌现出哪些不同的商业化轨迹?具有什么特征?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是如何互动和影响的?又如,在傣族传统村寨旅游商业化过程中,傣族的“家”空间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傣族“家”空间的旅游商业化是怎样形成的?边界如何在上述空间演化中发挥作用和功能),而且通过对勐景来景区、傣族园景区和曼景法村三个典型案例点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可以回应问题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研究朱湖英《中国粮食质量安全研究》首先界定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从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分析粮食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消费者的粮食消费特征、粮食质量安全感知与评价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找到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对形成粮食质量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规制失灵理论对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设计粮食质量安全调控框架,并提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相关对策。
-
郑州农村发展报告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9)》为社会公众、“三农”工作者和研究机构全面了解、深入研究郑州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9)》全面记载和反映郑州农业和农村发展,描述了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
第十三师年鉴第十三师年鉴编纂委员会《第十三师年鉴(2018)》分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级,全面记述了十三师2017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所设27个类目涵盖了十三师各个方面,确保要项不缺,内容记述相对真实,具有一定的可改性,体现了十三师的军、民特色,戍边和屯垦结合的特色,年度特色、民族特色亦不缺乏,相关内容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十三师年度情况,有利于向社会各界推介十三师。
-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研究朱冬梅《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二元结构理论、推拉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立足中国国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主要内容为:在靠前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以发展经济学为依据,结合制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深入的研究,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突出的经济社会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并检验和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关理论命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体制机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实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分层级城镇体系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全面分析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困境,并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农民工随迁老人的养老经济保障、农民工半流动家庭婚姻质量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机制、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发展机制、行政管理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很后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贵州农村产业调整与变革研究李建军《贵州农村产业调整与变革研究》内容对农村产业中存在的潜在红利及实施机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优化、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农产品价值链、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协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等进行调查和研究。运用了国内外资料、运用历史资料、运用全省资料、运用典型调查资料,站在学术前沿,采取计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滕奎秀,杨兴龙本书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问题。尽管前人对吉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或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与前人研究相比,本书的主要研究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研究视角看,前人只是对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或成果转化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而且不够细致,本书从农业科技创新的不同主体(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技园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出发,对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前人采用定性分析较多,本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客观,更具有针对性;三是研究结论与建议方面,本书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结合各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经验,提出促进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并探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吉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书的研究目的旨在推动吉林省尽快形成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效率显著提升、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的提高,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
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垄断行业性质及分类改革探索潘胜文本书为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历程,提炼出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总体取向,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的设想,并以电力产业、银行业、烟草业三个不同类型的产业改革为例,认为坚持分类改革思路,理清政企关系、权责关系和分配关系,实现激励相容,应是改革的大方向。 本书就垄断行业的改革,做大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当前国企改革的 顺利推进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