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
中国古代建筑师张钦楠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在各章中纳入同时期的其他一些建筑师的简介,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时期的国外代表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这二十余位建筑师(包括部分君王和高级官员和文人)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师为标准的。“代表性”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三大类。本书有意回避了两个领域:一是皇帝的陵墓,在古中国,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部类,但是出于个人的喜恶,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西夏王陵)外,本书整个地没有涉及;二是“风水学”和风水师的作用,作者反对把“风水”说成迷信而予以全盘否定。作者认为它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大科学创造,而风水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建筑师。但是风水学实在太奥深了,作者认为在认真研究之前,只能整个从略。
-
中国古建筑吉祥装饰宋国晓中国古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主流代表,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而在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采用各种材质、形式多样、寓意深邃的吉祥图案无疑是中国古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本书选取了部分古建筑装饰中具有典型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从彩画、木雕、石雕和砖雕等四个方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吉祥装饰图案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方式。 本书适合古建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外设计等专业人士和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为爱好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的文化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
记忆桑新华 著人塑造了民居,民居反过来又塑造了人。民居上的一石一木一字一图,都烙印着民族符号的人文意象,凝固着同时代人日常生活的情景,也镌刻了一方人特有的个性,成为历史的印证、文化的指引、心灵的寄托。历史和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延续的血脉、进步的基石、蕴藏着照亮未来的精神之火、智慧之光。“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如今加快了的历史进程,往往把带有旧时代人文温度的风情甩进时代的拐角处,使得许多要胎发要寄托的怀念情怀,一下子找不到寄托之处。于是,那些看似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宅院、旧场所,也就需要以不同于过去的名义和功能,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连同记忆里。把故居民俗拍摄下来,就是想忠实的留住这些老风景、旧时光,使后来者面对这些客观存在,感受那种怀想和传承的温度和诗意。
-
厦门古代建筑陈文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大、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
山东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建筑文化考察组 等《山东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之文字部分即以上述实地考察活动纪行及已经发表的论文及考察报告为基础,稍作扩展而来,并于书内增加有关胶济铁路以及坊子地区的历史照片及由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的坊子近代建筑遗存现状的摄影佳作百余帧,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关于坊子近代建筑遗存图文并茂的文献记录。 在考察、调研、拍摄过程中的大部分策划协调与统筹工作,皆承蒙《建筑创作》主编金磊先生的鼎力支持,关于坊子近代建筑的研究,也得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潍坊学院诸位同人朋友提供的无私帮助与支持。
-
符号帝国尹国均《符号帝国》通过借用西方学术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寻找了一种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方式。《符号帝国》借用了西方学术史中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形态,重新解读了部分中国古代城市、皇城和宫廷建筑,力求探讨和建立一种更为理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
-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张松、王骏历史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倍受瞩目。“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课程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保护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演进、保护规划的编制、遗产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
老房子掠影神秘中国创作组《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的比较杨雄、胡良学、童登金 著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在宗教造像中,都存在大量的民俗内容。大足的民俗内容主要是宋代巴蜀民俗的表现,敦煌的主要是北朝以来北方或唐时民俗的艺术写照。如宝顶大佛湾第30号牧牛图,表现的是佛教修心养性、调伏心意的功夫。但是,从图像本身来说,却完全是一幅悠闲自在、情趣高远的牧牛图景。敦煌艺术风格有从北朝时期的西域风格到北魏晚期传入的中原风格以及高峰期的盛唐风格,及其后的藏密风格等,不一而足,但宋代以后则缺乏创造。盛唐以前各类风格的作品,大足基本阙如。大足宋以后各类风格的作品特别是宋代的作品,上接敦煌艺术的盛期,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最后一个环节的创造,在佛教艺术南方化和佛道儒的融合上厥功甚伟,是对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贡献。敦煌与大足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北朝以来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链条。敦煌与大足,是中国石窟造像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杰作,也是人类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杰作。
-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戴俭,邹金江《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从建筑文化学到建筑思想的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辛制度的考录,从墓葬建筑到园林,从史前的聚落形态到历代城市的演变,从创作理论到形制的源流,从装饰艺术到小品的文化观,从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到环境生态观,从历代名作、名匠到军事、桥梁建筑艺术莫不包罗并列、几乎各专著本身即具有新创性。《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