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
记忆桑新华 著人塑造了民居,民居反过来又塑造了人。民居上的一石一木一字一图,都烙印着民族符号的人文意象,凝固着同时代人日常生活的情景,也镌刻了一方人特有的个性,成为历史的印证、文化的指引、心灵的寄托。历史和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延续的血脉、进步的基石、蕴藏着照亮未来的精神之火、智慧之光。“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如今加快了的历史进程,往往把带有旧时代人文温度的风情甩进时代的拐角处,使得许多要胎发要寄托的怀念情怀,一下子找不到寄托之处。于是,那些看似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宅院、旧场所,也就需要以不同于过去的名义和功能,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连同记忆里。把故居民俗拍摄下来,就是想忠实的留住这些老风景、旧时光,使后来者面对这些客观存在,感受那种怀想和传承的温度和诗意。
-
老房子掠影神秘中国创作组《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 编概括说来,本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我们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尽量多的类别,在同一类别中选择尽量多的形式,以便为读者提尽可能丰富的参考资料,展现清代建筑的丰富性。本图录共包括18个类别的建筑类型:城墙和城门、城乡全景、宝塔名楼、牌坊、会馆、基督教堂、公使馆舍、教会学校、火车站、贡院考场、官府衙门、花园府第、亭台楼阁、寺庙、祭坛、陵墓、街道、桥梁。在同一类别的建筑中,注重揭示其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或个性风格。例如,在城墙和城门类的图像中,既包括北京皇城气势恢弘的城门,也收入宁波水城秀美的城门;既选择西部大漠上甘肃古城子风化衰败的城门,也挑选了四川乐山爬满植物、郁郁葱葱的城门。仅此一项,就囊括了近六十座不同的城门。其次,在展现中国传统建筑丰富性的同时,我们也期望这些图片能传达清代社会的特殊信息。正是在清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西方殖民势力的武力征服和文化侵略与西方新思想的启迪相交织;新旧社会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中外势力对抗,古老的封建王朝岌岌可危。我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败和苍凉。为此,我们用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达此中的复杂情感,并用“烟雨楼台”来命名本书。
-
台湾地区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与实务黎小容 编著文物建筑保护是一项结合了文物学、建筑构造、力学分析、材料应用的综合技术,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背景。我国一向重视传统工艺的继承,论著较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逐渐吸收国际上的新材料技术,同时将有关学科的新成果运用进来。所憾至今尚未出版关于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合理使用现代材料技术的课本类读物。作者在总结个人实践和国际国内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台湾地区的文物建筑保护技术方法与案例为基本参考,分木结构、砖材、石材三大部分整理介绍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材料、使用方法和案例,融保护理论于丰富的资料介绍。本书可以成为建筑专业文物保护方向研究生和文物专业建筑保护工作者的参考书。
-
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的比较杨雄、胡良学、童登金 著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在宗教造像中,都存在大量的民俗内容。大足的民俗内容主要是宋代巴蜀民俗的表现,敦煌的主要是北朝以来北方或唐时民俗的艺术写照。如宝顶大佛湾第30号牧牛图,表现的是佛教修心养性、调伏心意的功夫。但是,从图像本身来说,却完全是一幅悠闲自在、情趣高远的牧牛图景。敦煌艺术风格有从北朝时期的西域风格到北魏晚期传入的中原风格以及高峰期的盛唐风格,及其后的藏密风格等,不一而足,但宋代以后则缺乏创造。盛唐以前各类风格的作品,大足基本阙如。大足宋以后各类风格的作品特别是宋代的作品,上接敦煌艺术的盛期,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最后一个环节的创造,在佛教艺术南方化和佛道儒的融合上厥功甚伟,是对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贡献。敦煌与大足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北朝以来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链条。敦煌与大足,是中国石窟造像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杰作,也是人类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杰作。
-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戴俭,邹金江《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从建筑文化学到建筑思想的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辛制度的考录,从墓葬建筑到园林,从史前的聚落形态到历代城市的演变,从创作理论到形制的源流,从装饰艺术到小品的文化观,从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到环境生态观,从历代名作、名匠到军事、桥梁建筑艺术莫不包罗并列、几乎各专著本身即具有新创性。《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进行了研究。
-
中国宫殿史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修订本)》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增补和修订而成的,该书选用新材料,吸纳新成果,求真求实,探索中国宫殿的发展轨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宫殿的新画卷。全书共分10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传说时代的宫室及夏商宫殿、周秦的都城与宫殿、两汉宫室、魏晋南北朝的都城与宫殿、隋唐宫殿等。《中国宫殿史》曾于1995年在台湾初版,迄今已十余年了。十余年来。有关的文物考古材料又有新的发现,其研究成果亦堪称丰硕。
-
烽火南长城李康学世人只知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却不知在民风剽悍的千里苗疆,横亘着一道分隔“生苗”与“熟苗”、“客民”与“苗民”的边墙。那就是寂寞的“中华南长城”。它在大湘西的崇山峻岭中连绵数百里,见证了明清两朝的血雨腥风……
-
符号帝国尹国均《符号帝国》通过借用西方学术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寻找了一种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方式。《符号帝国》借用了西方学术史中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形态,重新解读了部分中国古代城市、皇城和宫廷建筑,力求探讨和建立一种更为理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
-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张松、王骏历史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倍受瞩目。“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课程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保护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演进、保护规划的编制、遗产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