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细说中华民族戴伯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美轮美奂,堪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如今,阿房宫已毁干“楚人一炬”,世人无幸得见真容,但我国56个民族各有千秋的建筑特色却弥补了这一遗憾。现在,就让我们步入中华民族的建筑之林,在那令人流连忘返的建筑艺术中去领略和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吧! 《细说中华民族:民族建筑》概要介绍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建筑艺术特色。
-
权力与建筑(英)迪耶·萨迪奇(by Deyan Sudjic) 著;王晓刚、张秀芳 译建筑,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物质上,建筑满足了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所;在精神层面上,建筑创造出特定的空间,影响人的本能心理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由此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建筑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被视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永久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人们习惯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我们知道如何根据建筑细节判断建筑类型,我们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变革,却没有人能清楚地回答“建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因为建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无不取决于并不充足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掌握和分配。这些建筑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一个权力做出的政治判断。
-
世界城市建筑简史西隐、王博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世界城市建筑简史》以史前城市为起点,以现代城市文明为终点,包括史前城市、中东城市、远东城市、欧洲城市、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自由资本主义后的城市和现代城市,讲述整个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及相关历史故事,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进行全面诠注,特别对世界名城如罗马、雅典、耶路撒冷、科隆、开罗、君士坦丁堡、伦敦、巴黎、佛罗伦萨及中国开封、苏州、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着详细描述,勾勒出世界城市发展演变及人类发展的历史基本面貌,使读者明晰世界城市建筑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
文教建筑陈志华 撰文《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1989年以来进行乡土建筑调杳一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相当重要的文教建筑及其相关小品建筑的特点、形制、建造、风水及其社会功能,陈志华教授在“耕读传家文教建筑” 中对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与地方宗族社会的互动关系有着精彩的论述。文教建筑的世俗性和公共性比较强,怯文化品位高,它们大多富有外部的表现力。它们有一些追求园林化,有一些托身山水之间构成景点,有一些甚至成为村落的标志,如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和带有炫耀性的科名牌坊和相关的建筑物,所以文教建筑大多是艺术水平比较高的乡士建筑。
-
田野新考察报告建筑文化考察组 主编2007年4月29日考察组一行造访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现年届93岁高龄的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襄先生,当向他汇报“田野新考察报告”的行走及编撰思路后,老人非常赞同,他希望此举真有望成为当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延续。我们也曾在多种场所下宣传过“田野新考察报告”的策划思路,强调过此举要“续先贤之足迹,立新意于当世”。我们坚信:这创意在京城、行走在田野、面向全球建筑文化高地的“文化创意活动”,能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世界传播带来一缕新风。英国科学史巨匠李约瑟博士曾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予以极高的评价:“《营造学社汇刊》是一种包含了丰富的学术资料的杂志,是任何一个想要透过这个学科表面,洞察其本质所不可少的。”本考察组成员、现在中国文物研究所任职的温玉清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中则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研究之所以影响大,得益于成果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及时发表的学术交流视野。愿通过建筑文化考察组持之以恒的“建筑行走”的努力,不仅梳理起历史碎影,更要肩负起行业责任,扎实且理性地编撰《田野新考察报告》的每一卷系列文集,树立起中国建筑文化的品牌,使之得以延续不辍。我们真诚地希望当代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学子,在直接研读成书于六十余年前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同时,也来关注历经社会大变革后全新的《田野新考察报告》,从新一代探求者的鲜活文字与精美图片中,增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新认知和新解读。
-
欧洲著名建筑王其钧《欧洲著名建筑》是针对喜爱建筑艺术的广大读者而编写的。作者为建筑学专家,具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并曾多次作为建筑旅游专线的随团专家到各地讲述建筑。本书对欧洲国家的著名建筑进行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介绍。除了对建筑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的阐述,还归纳出简明扼要的建筑看点,插图部分则采用了拉线注解的方式,便于读者掌握理解。本书是读者学习了解欧洲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优秀读物。
-
完美的房子(美)威托斯·黎辛斯基;杨惠君当托马斯·杰斐逊的一位邻居咨询他有关建筑的建议时,他回答:“ 帕拉迪奥就是《圣经》,你应该好好学习、掌握并坚持他的设计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在威尼斯共和国荒僻乡镇所建的几栋房子,因何如此完美,被人争相模仿,进而确立了茜方建筑的一种完美的原形典范。甚至数百年后,欧美国家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等,也都深受其建筑风格的影响。黎辛斯基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帕拉迪奥别墅的浪漫旅行见闻、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发掘帕拉迪奥在建筑与文化上恒久的魅力,引领读者认识帕拉迪奥设计的完美房子。他揭示了那些地处威尼斯共和国偏远角落的住宅能够在几百年后重现在地球另一端的原因。黎辛斯基不仅从建筑上,还从文化上解读这些别墅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他也将自己对帕拉迪奥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
-
天水古民居南喜涛 著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建造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古民居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创作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古民居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底蕴,是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物质载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化、美学和哲学“意义”。古城是古民居的载体。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久远、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约38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天水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居住活动。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天水地域即出现了先秦西垂邑。西垂即后来的西犬丘,汉西县故址,今秦州区东南一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秦州,七年复置,并将秦州州治及天水郡治俱由冀城(今甘肃甘谷县)迁至今天水城区的上郵城,从此开始,上郵城即今天水城区一直作为州、郡治所而成为陇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的街区、院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而,天水尚存的明清民居街区和院落,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是难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首先,本书对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其次,对天水古民居进行了全面的概述。第三,从具体的单体门、砖雕影壁、窗、墙体等细部着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四,从整体角度对天水古民居的建造特色、艺术风格、文化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典型的天水名人故居进行了介绍。本书以天水秦州区城区现存古民居为对象,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天水古民居建筑与中国其他地域古民居建筑的共性、特性,以及其建造特色、建筑艺术和其文化内涵。可供建筑、城市规划及历史村镇保护等方面的人士应用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土木工程等专业建筑历史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
-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编本文库的编选方针是:学术观点明确、研究成果可靠、技术经验实用而新颖。本文库主要是为本行业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学术思想及技术成果交流的园地,其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建筑研究、城乡规划与环境、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材料、地基基础与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与装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给水排水与消防、暖通空调与通风、道路与桥涵、工程质量与监理、工程技术经济、工程测量和论坛与建议等。《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供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
中国古代居住图典杨鸿勋 主编俗话说衣、食、住生活三要素”,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予以理论化,而有进一步地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_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住房,也就是居住建筑,它的生产创造这_社会活动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可见居住建筑是何等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了。 《中国古代居住图典》对中国古代住房的发展作了概括的介绍,通过它不仅可以了解建筑史的一个侧面,而且对于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