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案例指南霍晓卫,杨勇 著2017年福州市被列入住建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在保护、利用、展示、综合管理、多种主体参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成绩斐然。在这一背景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策划了《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案例指南》一书。本书首先介绍了福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历程。然后结合案例,总结了指导历史建筑保护的评估要点“N+1”系统。“1”代表改造利用的基本工作,包括:1功能活化;2结构加固;3空间改造;4性能提升。“N”代表更深层地激活历史建筑,探索其当代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包括:5价值挖掘展示;6拓宽资金渠道;7创新产权模式;8创新运营模式。很后,作者依次介绍了18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以文图结合的形式,从理论到操作层面,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要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
-
紫禁城建筑之道王子林 著《紫禁城建筑之道》是研究紫城营建思想和实施的大众类读物。《紫禁城建筑之道》共九章:都城设计营建法则,堪定紫城的中轴,万里江山奔来眼底,两块石头与北京城,紫城的乾坤卦象,紫城的玄武空间,紫城的天地中心,嘉靖帝的明堂设计,乾隆帝的建筑之道。紫城不仅仅是用砖、瓦建造起来的宫殿,它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如紫城中的建筑屋顶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所有形式,如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重檐、卷棚、盝顶等,它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太和殿和乾清宫的重檐庑殿顶是高等级的象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礼制特征。《紫禁城建筑之道》雅俗共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紫禁城建筑之道》配有图片和图表近200幅,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地呈现紫城的雄壮、优美和动人之处。
-
中外建筑史张永志,石丹,周丹 编《中外建筑史》以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将中外建筑历史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中外建筑史》分为两篇,第一篇中国建筑史主要包括:原始时期的建筑活动;秦汉时期的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第二篇外国建筑史主要包括:外国古代建筑;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欧洲15~18世纪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欧美近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中外建筑史》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设计、建筑学、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教材。
-
穿越盛京秘境罗云天,吉燕宁,郎智明,宋昊鹏 著,杨子江,马良 绘本书是《穿越盛京秘境》的姊妹篇。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构架,运用*新研究成果,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沈阳历史文化风貌,又融建筑、绘画、故事于一体,展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穿越盛京秘境Ⅱ》秉承前作《穿越盛京秘境》的叙事风格,以“还原”为前提,以“穿越”为工具,以今天沈阳市大东区、铁西区、皇姑区及浑南区区域内的主要街道为叙述脉落,以现存的和已经消失的沈阳历史建筑为坐标,对历史建筑本身的风格特点、文化价值及发生在这些建筑中的历史及传说进行重点叙述,对其今昔变化进行对比。作者以独特的解码方式编写沈阳城市文化密码,揭开城市秘境,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
和刻《史记》文献汇编 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编中國古代漢文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礎。《史記》作爲中國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的奠基之作,是日本研習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漢籍之一,對日本的政治、教育、史學、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同版本的和刻《史記》折射出不同時期日本漢學教育的特點。 《和刻文獻彙編》是對日本現存《史記》珍稀文獻的系統整理、彙編、影印,同時撰寫影印說明和版本述要。《和刻文獻彙編(第一輯)》包括兩套和刻《史記》文獻:日本慶長古活字本《史記》和日本明治十五年鳳文館刊《增補評點史記評林》。《和刻文獻彙編》不但具有珍貴的版本價值,而且其中有大量日本學者的批注,這些批注內容豐富,是歷代日本學者研習《史記》成果的積累。本書針對高清古籍圖片進行四色印刷,以“化身千百、傳本揚學”爲宗旨,真實再現古籍的現存狀態,替代古籍原本面向讀者,間接保護了古籍。古籍的紙張泛黃、墨色變淺不勻、書葉出現污漬,甚至破損,這些都爲鑒别古書、從事古籍保護研究工作提供著珍貴史料。◎日本慶長古活字本《史記》 (漢)司馬遷 撰 (宋)裴駰 集解 (唐)司馬貞 索隱 (唐)張守節 正義 《史記》傳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確定在奈良朝以前。當時印刷術在日本已經出現,但尚未普及,僅供特權階層和僧侣印刷佛典、儒書時使用,所以從奈良時代到江户時代,《史記》在日本均以鈔本的形式流傳,一直爲日本學者所重視。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發動文禄、慶長之役將朝鮮所製銅活字及活字印刷術帶回日本。日本人模仿朝鮮的銅活字,製造出漢字和假名的木活字。日本文禄至慶安年間,以這種木活字技術印刷的書籍,統稱爲“古活字本”。 日本所藏的《史記》版本中,不乏善本、孤本,如杏雨書屋藏南宋朱中奉本、黄善夫本和元彭寅翁本等。《史記書録》中所列的六十四種《史記》版本,日本收藏有五十六種。 慶長古活字本《史記》是日本最早的活字本《史記》,經過了當時日本學者的精心校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日本所藏《史記》鈔本的面貌。本次影印選擇的是内閣文庫所藏林羅山舊藏本,此本在慶長古活字本《史記》中印行時間較早,錯誤較少,可以爲《史記》及三家注的校勘提供參考。◎日本明治十五年鳳文館刊《史記評林》 (明)凌稚隆 輯校 (明)李光缙 增補[日]石川鴻齋 輯校 《史記評林》在《史記》正文相關句下鈔録《史記》三家注,將各家評語及凌稚隆的考證載於眉端,並標識句讀,每句每段文法大義旁注於側,後李光縉又進行增補。和刻《史記評林》在此基礎上,將全書正文及注文加上訓點,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文意。 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以歐美的先進技術爲主,但對《史記》的研究和學習却從未間斷。這一現象的根源,在於日本在明治時代希望用儒教來證明和鞏固天皇政權的合法性,加强教育中忠君愛國方面的内容。於是,不僅日本朝廷講筵遵循古例用《史記》作爲講義,大學、中學課本也收入《史記》選篇。 德川時代日本翻刻的《史記評林》僅有八尾版五種、紅屋版兩種,然而自明治二年(一八六九)至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短短十餘年内,就有七種新版《史記評林》問世。這不僅反映了日本對於《史記》的重視,也反映了《史記評林》在日本學界的深遠影響。鳳文館刊《增補評點史記評林》不僅經過重新校勘,而且在李光縉增補的基础上又增入歸有光、方苞二人的評點,在日本學界中頗受重視。昭和初年日本《史記》研究大家均看重鳳文館刊《增補評點史記評林》,池田四郎次郎《校注史記讀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均以此爲底本,可見鳳文館刊《增補評點史記評林》在日本學界中的地位。
-
居所寻旧晚 口述“品读大连”系列丛书以“记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风物”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连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着力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充实城市文化内涵。《居所寻旧·大连老建筑》为“品读大连”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旅顺、金州、大连、庄河等地的数十座老建筑,着意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如八七疗养院建筑群、长隆德庄园、关东都督府、肃亲王府、大连艺术馆、大连火车站、中山广场等。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凝固的音乐,《居所寻旧:大连老建筑/品读大连》在文字与建筑的交融中,展现出建筑背后的历史变迁、人物命运。
-
谱写山水诗绘景桃花源胡春,刘益曦 著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农业聚落的完整谱系,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之前中国南方汉族聚居村落的全部建筑类型。本书以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发育程度较好的楠溪江流域中游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手绘图方式解读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书内包括5个乡镇18个传统村庄的手绘地图及每个村庄核心景点或古建筑的设计解读,整理绘制了大量节点平立面图,以期为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民族特色古镇百福司保护与建设调查李然 著民族特色古镇不仅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集点,承担着民族社会与外界的联系,以及各种产品的集散、信息的交汇等多种功能,而且还为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场域和坚实载体。充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在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古镇,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特色古镇百福司保护与建设调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调查丛书》是对武陵山区的一个民族特色古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保护与建设的全景式扫描与解读。
-
祁阳古建筑政协祁阳县委员会 编《祁阳古建筑》是记录有关文明古县祁阳古建筑的著作。祁阳古建筑数量多,品种全,工艺精、造型美。《祁阳古建筑》主要章节包括:遗(旧)址、古院落、名人故居、古宗寺、古街道、古塔楼、古凉亭、古宗教建筑、古道路、古桥梁和古水井等。这些古建筑体现了祁阳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了历代祁阳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今天人们学习祁阳历史,认识祁阳历史,欣赏祁阳历史,感悟祁阳历史的一本立体史书。
-
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王子今本书从性别研究视角出发,对我国古代神秘主义文化、秦汉性别关系、简牍及文学遗产中的性别史料进行多重证据的考察研究。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性别史书写的典范力作,为世人高度还原了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及生活场景,极具学术及文献价值。乾坤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本套丛书正是在“乾坤”名下做文史研究,内容涵盖三方面:一为饮食男女,性别是基本议题;二为文史文献,以文载史,文史同道;三为集萃,将碎片般散落在史籍里的女性史信息进行拾遗补缺,使其汇集在“乾坤”名下。总之,本套丛书所体现的大气、学术气、接地气,是它的价值与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