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上海老洋房丛录乔泽轩,乔士敏 著通过对于各个区的老洋房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住居者的采访以及历史资料的编辑和撰写,来呈现海派文化中独特的洋房文化,并且配以摄影图片和相关的细节的说明,来呈现一个别样的、不一般的上海情节与海派文化。洋房文化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代表,历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洋房的建筑,洋房里的人,以及洋房对于城市的意义,在逐渐被混凝土包围的都市中,仍然显得熠熠生辉。 撰写这本书,能够让人们从中看到一些历史依稀的影子,让大家再次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以及建筑装饰本身和人文历史相结合,所赋予建筑不同的色彩。
-
建筑史贾珺 著《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45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 《唐代斗栱与清官式斗栱的挑檐性能对比——兼论斗栱演变的力学因素》论证了从唐代到清代斗栱演变的两种趋势;周淼、胡石的论文基于精细测绘对晋祠圣母殿进行尺度复原,分析其木架的构成规律;《高平三王村三嵕庙大殿之四铺作下昂造斗拱》讨论了三嵕庙大殿的大木尺度设计及其匠作渊源;喻梦哲、惠盛健的论文梳理了晋南地区宋金遗构的测量数据,探讨了内下昂斜率的生成逻辑和调节模式;《清华藏定东陵烫样基础信息实录》一文探讨了制作烫样采用的主要材料并对现有烫样材料研究进行了反思;邓啸骢的论文归纳总结了4种中国地图绘制方法,梳理了41张北京城市历史地图的脉络;《宁波范氏天一阁园林研究》一文论述了范氏天一阁的历史沿革和造园意匠;严雨的论文探讨了清西苑金鳌玉蝀桥的景观设计模式;杨菁、高原的论文分析了乾隆时期北京万泉河上游皇家园林的景观特点和形成过程;贾珺的论文考证了乾隆清漪园望蟾阁对武昌黄鹤楼的写仿,论述其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陆嘉娴、陈汪丹、鲍沁星的论文借助诗文和图像探讨了杭州西湖龙井八景的营造意匠;罗薇的论文讨论了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呼和浩特建造的教会建筑;张奕、丁康的论文梳理了净土信仰影响下的念佛堂建筑的发展脉络;张龙、李倩、张凤梧的论文对聊城光岳楼的营修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赵萨日娜的论文对高平清梦观两座大殿的彩画信息进行解读;李沁园的论文剖析了日本黄檗宗寺院建筑中“卷棚轩廊”的独特构架。
-
三国志文化展:戚鑫 编本展览在2019年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展览从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40余家文博单位中精选了170余件(组)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东汉壁画、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以及南京江宁上坊大墓出土的“虎形石棺座”等。在日本展览期间,引发广泛好评和观展热潮。此展览2020年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巡展,此书为展览配套图录,中英文双语。图录中收录全部文物,并配有详细的文物说明、历史年代简表等,试图从考古学角度,呈现一个“真实的三国志”。
-
这里是上海宗明 著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必读书和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文”、“旅”、“声”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的精神。随书印刷“建筑可阅读”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为32开,装帧形式为平装,裸脊加护封。裸脊装便于全书摊开阅览,又体现传统气息,寓意上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繁华都市面貌下深厚的历史积淀。整体分量适宜,幅面小巧精致,便于携带阅读,更能突出体现“文旅融合”、在行走中阅读、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精神。
-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韦浥春 著“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一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广西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民族发展、文化特征与规律的梳理,借鉴类型学与空间句法,定性、定量地描述广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组构,构建大数据信息库。同时,对“民族性”与“地域性”因素进行互动关联研究,比较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同一地域不同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异同,归纳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个性、共性与特性,进一步挖掘地域、民族的内涵与源动力,以及多重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机制。最后,结合保护开发实例,反思后效,提出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营建的原则与策略,探讨地域与民族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新建公共建筑中的适应性传承与现代性转译。
-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承德市文物局 著本书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多年测绘的成果,主要收录了1954、1962和1963年对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手工测绘图,以及2011年到2017年的部分数字化测绘图。这些测绘图基本涵盖了避暑山庄、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和殊像寺的现存历史建筑,并且增补了50、60年代因为条件所限,未能测绘的天花以上部分。本书是继《承德古建筑》之后,全面反映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的又一力作。
-
严州古城石牌坊陈利群 著,缪承潮 编严州山清水秀,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历代文人骚客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多少文人墨客在严州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华丽的词章,不仅数量宏富,而且精彩佳作千年传唱,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经1300年的风雨,严州这一方热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而诞生了严州诗学、严陵理学、严州刻本学、严州牌坊学、严州方言学、严州史学等地域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需要我们去发掘和传承。这些极具严州个性的文化遗存,也是我们杭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需要我们去抢救和呵护。因为一座古城的湮没,首先是文化基因的衰落。严州古城是一座远去的州城,在当代中国的地域版图上已经找不到“严州”这个名字。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它已经奄奄一息,如不及时拯救,这座千年古府,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被世人所遗忘。这次由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拥江办)牵头,以原严州府治首县建德为主,杭州运河集团配合的“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严州文化复兴工程。希望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寻找严州古府修复的正确路径,真正实现“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宏伟蓝图。
-
整体思维下建筑遗产利用研究徐进亮 著本书基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力求建立一套建筑遗产合理利用体系。通过综合分析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溯源和相互关系,提出利用涉及的各项工作环节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 首先是分析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利用的工作体系、各个工作环节的相互关联性。其次是分别对于价值体系、评估体系、产权机制、经济测算以及管理机制等具体工作环节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第三是重点研究专业的建筑遗产利用模式,包括展示性利用与功能性利用,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建筑遗产的价值、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率,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说明其可行性及科学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
徽村意象胡文娜,史英静 著本书主要通过选取徽州传统村落:唐模村、龙川村、万涧村、历溪村、瞻淇村、石潭村、尚村、石家村、石门村、卖花渔村、万安古镇等,用以点带面的、述今追古、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等方式,讲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所蕴藏着的山水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非遗、物产生活、美食美景等重要价值。同时,将国家及安徽省为保护、发展、传承徽州传统村落所进行的工作及成效穿插其中,表达传统村落的现实意义和复兴途径。
-
多元的时代=陈文捷 著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现代建筑史。本书将为您详尽讲述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现代建筑所走过的200多年发展历程,涉及34个国家,289位建筑家、工程师、工业设计家、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评论家以及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360座(件)建筑、绘画、家具和工业产品。本书配有488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