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福建晋江安平桥瑞光塔修缮与保护研究朱宇华 著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的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瑞光塔为桥头塔,立于宋代古桥东侧。又因位于安海镇的西岸,历史上又称“西塔”。瑞光塔与安平桥建造于同一时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建成,乡人用造安平桥余资建造五层桥塔一座,立于东侧桥头。明清时期留下多次重修记录,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清末后期,在外墙上涂白灰土,当地人俗称之为“白塔”。1961年3月瑞光塔作为安平桥的附属建筑,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对瑞光塔进行抢险修缮。历时数年,由设计和施工单位现场进行详尽的调研、测量、分析病害原因、出具设计方案和施工,通过努力将该项目顺利完成。因此,将工程报告集结成书。
-
苏州近现代建筑张长霖,王家伦,谢勤国 编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遗留了众多的明清建筑;也在近代的欧风东渐中,留下了一座座近代建筑。研究历史建筑,近现代是一道迈不过的槛;这正如研究文学史,近代、现代文学无法回避一样。在近代建筑与街巷中,留下了一串串文化印迹。比如,西风东渐的现实,革命团体南社的活动,近代一些著名人物在苏州的活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遗存,街巷住宅的改造,中国共产党在苏州的活动地点等等,无不给苏州留下有形的与无形的韵致。全书内容顺序大致按一般地方志著作排列。“苏州”,我们的界定是“大苏州”。“拾遗”,以有迹可循者为主。
-
关中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百年变迁研究王晓静,李志民,杨丹,许懿本书通过对关中典型乡村空间形态变迁特点的分析,提出传统乡村发展变迁中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关中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百年变迁模式,包括村落体系空间形态变迁、村落内部空间形态要素轴、核、架、群、界、结构变迁和宅院空间形态规模、建筑、院落、过渡空间、结构变迁。对空间形态变迁动力系统做了定性研究,并提出乡村价值复兴、空间形态优化的办法和策略。 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薛录村为例,解读乡村体系快速变化、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混乱、宅院空间空废问题源起。村落体系快速变化由城乡关系决定。村落内部空间由政策与制度定义功能、管理力量组织骨架、生产生活调节形态。当前村落管理力量薄弱,生产析出,依托于传统农业生产建立的乡村生活秩序破裂,村落内部空间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出现结构混乱。宅院建设由土地制度控制总开关,经济增长作为推动力,改革开放后住房需求从物质满足向心理追求转变,理性建设变为非理性。 第二部分:综合薛录村、北党村、六营村变迁规律总结出空间变迁作用力分为外扩力和内聚力。外扩力包括城乡关系、政策与制度、市场经济、乡村生产、对外交通和子嗣传承。内聚力包括自然因素、安防、集体文化和人生信仰。民国时期、农业合作化至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现阶段四个阶段四个变迁阶段主驱动力分别为以自然因素为首的传统内聚力、政策与制度、乡村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城乡关系)。纵观百年发展,国家政策与制度是村落面对整合重构的关键驱动力,乡村生产结构是村落功能转型或升级的着力点,而平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村民物质需求和乡土文化需求则是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综合薛录村、北党村、六营村变迁规律总结出关中村落空间形态变迁模式分为村落体系、村落内部空间和宅院空间三个层级:1)村落体系趋于复杂化与体系化,经历散点、团状、树状、网状结构变迁模式。2)村落内部空间形态变迁包括自然村整合和自然村“轴、核、架、群、界、结构”内部更新模式。3)宅院空间经历基本完成数量建设亟需质量建设转变,包括指标、建筑、院落、过渡空间、结构变迁各模式。 最后,基于结论本研究尝试对关中乡村聚落“力动体”和空间形态优化策略提出几点拙见,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摩天建筑视觉史[英] 扎克·斯科特 著,万山 译欢迎阅读《摩天建筑视觉史》。这是一段人类不断挑战,尝试用创造物触摸天空的非凡摩天之旅。这段旅程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人类早期建筑,以21世纪傲立在全球的现代建筑与工程杰作为终点。从巨石阵到山西应县木塔,从东京晴空塔到迪拜哈利法塔,本书精选世界各地43座独具特色的超高建筑,详解其建构细节、建筑潮流、精妙匠心及大胆奇迹背后的独特设计。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得以窥见几千年来人类汲汲追求更高点的冒险旅程。
-
圆明园格局详解刘庭风,苗哺雨 著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非常耀眼的明珠,然而它为何如此布局?这个惊天秘密只能从清宫档案中寻找。《圆明园格局详解/圆明园研究丛书》从钦天监的直接记录中寻找圆明园相度布局的史实,并挖掘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易学、五行、阴阳、四象等相关诗句,从两方面探析帝王造园思想中的易学思维。在外部格局方面,从形势论的角度对圆明园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圆明园的选址缘由、圆明三园的轴线定位原因,以及圆明三园方位对位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在内部格局方面,对圆明三园不同的整体格局进行了易学视角的解读,将圆明三园按全园、景区、景点三个不同的尺度进行格局分析。首先从形势论的视角审视圆明三园的景观营造,对园中的山水格局、建筑布局中与形势派理论相合之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再从圆明园的营造史实中剥离出可能运用的理气派理论,并进行合局验证。经过奏折研究、诗词研究和合局研究得出:以形势论观圆明三园格局,其中相合之处较多;而以理气论观之,则多不相符,为数不多的相合之处也缺乏直接依据。由此可明确,象天法地和山川应对是圆明园的地理形势法则,九宫八卦和玄空三合是圆明园的易学法则。
-
河南大学百年建筑张义忠 著《河南大学百年建筑》由河南大学前身——贡院旧址、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凋零的国际式时期校园建筑、河南大学苏式建筑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和河南大学苏式建筑群两部分为《河南大学百年建筑》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清雍正十年改建河南贡院碑和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河南贡院碑情况,以表达校园选址于此的文化背景。后三部的阐述均为先综述每个时期时代背景、历史沿革、校园规划、建筑风格,再逐个介绍各座单体建筑,以使整体把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凋零的国际式时期建筑及苏式建筑的社会背景及建筑风貌;单体建筑以建造年代先后顺序介绍,以测绘图、照片为主,文字叙述为辅,内容包括建造时间、建筑功能、建筑面积、建筑风格等,为读者提供精确建筑信息,使读者对河南大学建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
奏响瑰丽丝路的乐章金祖怡 范欣 编著暂缺简介...
-
中央大学旧址建筑遗产研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著中央大学旧址自古以来就是皇家苑囿之所,文化教育圣地,自1902年在南雍旧址建校以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本书以中央大学旧址的历史沿革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办学情况、重要人物、校址分布、校园建设活动等多个角度入手考察旧址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旧址内九栋文物建筑的建造过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纵横向的整体研究体系,形成对中央大学旧址建筑遗产及价值内涵的完整认识。本书适合建筑历史、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及建筑遗产保护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
故宫古建筑修缮研究与实践李玥 著《故宫古建筑修缮研究与实践》收录了李玥的十篇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故宫百年大修的组织和运行方面的记述和研究;二是钦安殿大修中几个重要项目的修缮及其研讨的文章;三是延庆殿大木结构、木构安全修缮以及延庆殿院落设计思路推想的研究。这些论述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故宫大修的组织情况、保护思路及施工情况。
-
京畿地区明清运河城市张曼 著与运河的缘分始于2018年参与了北京地区大运河沿运聚落的课题。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片段式、零散的运河遗产点与北京城市建设及城市历史建立关系,如何更好地展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京畿地区运河城市有助于挖掘京津冀文化资源整合优势,实现京畿优秀文化特色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通过挖掘形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利于营建富于京畿特色、多元活力的文化体系,对推进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文化认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实现区域优秀文化特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京畿地区运河城市有助于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促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京津冀地区大运河沿运聚落的历史成因、变迁与价值,分析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机制,为“重塑系统性的区域空间布局、再现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修复完整性的聚落空间格局、营造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建设多样性的沿河空间节点、创新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与实施途径,在保护中实现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