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韩国的别墅李载根本书中的别墅不是通常以为的现代式别墅,而是朝鲜王朝时期遗存下来的传统民间别墅,其时儒士或为避世隐居,或因贬谪流放,或为父母守孝,在自然山水秀丽之地营建只属于自己的乐土和清修之所。作者分为五大主题,介绍了22个传统别墅庭院。例如,白石洞天、石坡亭等首尔郊外的别庄型别墅,有怀堂、退修亭、朝夕楼等别业型别墅,以及南涧精舍、潇洒园、芙蓉洞庭园等隐逸型别墅。作者不仅介绍了别墅庭院本身(内院)的景观配置,还介绍了庭院之外视觉范围内的景观以及对庭院空间产生间接影响区域的景观,同时针对园林管理改善提出参考性建议。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理念,即心灵的休憩。在坐落于自然环境中简约朴实的传统庭院,看深谷溪流、绿枝摇曳、落花逐水,听清风穿林、琮琤水声、山鸟扑翅,体会一份宁静悠闲,让忙碌、紧张的身心得到休憩。这本书是历经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创作的关于韩国传统别墅庭院的综合性著作。书中既有发挥丰富想象力绘制的真景山水画,也有精心拍摄的高质量照片,用实景和简明的文字将我们带到生动的历史和儒生文化现场。——汉阳大学名誉教授吴辉泳
-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概论陈良暂缺简介...
-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张引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的保护与再生设计进行研究,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快速消亡的脚步,而且更加详实地记录了现存的黎族传统民居样式形质、工艺、材质等数据,进而通过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指导推进黎族传统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本书通过对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演化历史的梳理与分析,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样式、风格、结构的详尽研究与剖析,以及大量田野调研案例比对分析传统黎族民居建筑与装饰材料、搭建工艺,总结出黎族传统村落原生态民居保护的方法与理论,在现代地域性民居建筑使用功能与传统黎族村落民居建筑使用功能的对比中探求黎族传统聚落环境文化与民族建筑艺术形态,终探寻出传统黎族建筑装饰特色与海南当下地域性建筑外观结合再生的理论与方法,以适应新环境的转译设计,实现传承与发展。
-
给孩子讲城市设计[日]福川裕一 著;[日]青山邦彦 绘;苏凌峰 译为什么市中心总是高楼林立?在一座城市里,市区的分界线在哪里呢?为什么郊外会有很多大型商店?为什么大楼的高度都不一样?为什么公园里到处都是各种禁止标语?大楼之间的交叉地带不能做广场吗?市区的空旷地带,能不能物尽其用一下?路有尽头吗?雨水都流去哪里了?……每座城市独特的样貌,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历史传统、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当你学会了思考每座城市的成因之后,世界在你眼里自然会大有不同。
-
山顶十四年[美]理查德.迈耶著、王晨译建成迄今四十年来,盖蒂中心一直是美国最具实力的艺术文化研究中心,同时是西海岸现代建筑朝圣地之一。盖蒂曾为世界首富,20世纪最负盛名的艺术收藏者(参见我社出版的《财富的尽头:黑金之王保罗•盖蒂眼中的世界》);原书作者查德•迈耶49岁时便获得了建筑界的至高荣誉普利策奖,曾是该奖最年轻的得主,是中国建筑师从学生时代起就普遍研究、模仿的一代建筑大师。本书由迈耶亲自执笔,但与他畅销全球的其他经典作品不同,本书的重点不是环境、造型与光线的构思与实现,而是对盖蒂中心这一典型项目从策划、建设到运营的一次“全景式”历史回顾,用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案例”,来讲述“如何做成一件事”。作者从委托方、各专业咨询顾问、社区参与规划等不同角度描述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业主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又是如何对设计的演变产生作用。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作者在体验“失去”的同时,又经历着一种“期望”或“热爱”。这其中,又不乏很多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小插曲,如基地里的野生动物处理、石材的选择过程、洛杉矶地震对于建筑的影响,等等。另外,对于自己是如何成为20世纪80年代“纽约五”建筑师的核心人员,为什么被贴上“白色派”的标签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一番精辟的阐述。本书不是一本刻板严谨的专业书籍,而是由许多个小故事组成的大故事。同时,在叙事过程中,又有着专业的角度和思考,不卖弄不夸大,以朴实、轻松的口吻将不同专业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也改变了我们对境外建筑师可以任意向委托方兜售建筑概念、创作空间大、约束少的泛泛印象。因为建筑执业体系不同,境外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复杂而且多重,受的束缚及需要解决和协调的问题也难得多。当然,盖蒂中心建设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既有普遍性也非常独特,不是每个建筑师在每个项目中都能遇到的。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极富戏剧性,著者和译者的语言能力亦与本书的内容相匹配,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对于专业读者,通过以往著作对迈耶的了解多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本书是建筑大师人生故事的一个罕见剖面,可以一窥作品背后的人性与社会逻辑;对于非专业读者,作者显赫的履历和设计思想项目本身的复杂曲折,能够保证本书作为人文读本的趣味与层次。
-
光阴里的建筑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苏省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建筑是时光的见证者。20世纪,悠久的中华文明经历风雨,浴火重生。而承载与见证这段不平凡历史进程的20世纪建筑遗产,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记忆。今天,这些可沉浸、感知和触摸的建筑遗产,构成了城市文化气质的底色,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质和民族情感,也成为城市活力再生和魅力彰显的重要空间载体。江苏地处中国东南,自宋明以来一直是物产丰盈、财力充沛的富饶之地,也是人才辈出、艺文昌盛的人文渊薮。20世纪的江苏,率先遭遇西方文明冲击,南京国民政府定都于此也使得江苏的20世纪建筑遗产尤为丰厚和璀璨。从纵向的历史脉络看,江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中,以20世纪建筑遗产数量最多;从横向的地域差异看,江苏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列第一。遍览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可以感知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厘清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方式的近代变革以及中国建筑近现代职业化的努力,更体现出国人在百年变局中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理解与不懈追求。本书以水彩速写的形式直观展现江苏53处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优秀建筑遗产,以期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蕴涵的丰富文化精神,为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融入时代发展、融入现代化、融入城市生活贡献力量。
-
日本建筑的形式[日]西和夫 [日]穗积和夫 著;李建华 译《日本建筑的形式》用细腻、准确的手绘图和古画讲述了日本建筑的历史,将经过长期、多样发展的日本建筑,别出心裁地分为祭祀(神与佛的空间)、居住(住宅和城市)、战争(城和城邑)、游艺(风雅空间)四大主题。四者看似不同,相互交融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脉络,但这却又是同出一源的。它们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荡出更新的创意与构思。作者探寻创意、技术、建造者的关系,辩证地分析科技的进步、新工具的出现,如何促进了建筑形式的转变,证明建筑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
上海·街头张建麟、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馆)城市的街头是最动人、最日常的空间节点,街头景观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识别性之一,反映了特定地域的地方性、时代性,是观察城市日常生活空间重要的微观视角。日常的街头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展开,包括很多商业活动及店面。某种程度上,街头就是一种微型社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空间片段,街头景观构成了重要的城市记忆,无论对离开还是继续生活在上海的上海人来说,都是关于这座故乡城市的乡愁。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怀念过去曾经生活的街道、弄堂。《上海•街头》精选作者多年来记录上海街头景观的作品,涵盖上海中心城区的主要区域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等,提供了一个观察上海城市日常空间变化的独特视角,呈现一个个动人的微观切片。《上海·街头》精选近150幅精彩画作(并附地块图),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以手绘地图标示其位置。其中很大一部分街头空间已在近年来的城市更新中消失。简洁的文字介绍其历史背景及设计特色。
-
辽东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霍丹伴随我国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大型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近年来逐渐成为新时代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引导以及“振兴东北”重大政策背景下,本书聚焦具古代东北地区辽东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在进行类型整理和剖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在历史上军政经略、民族交融、沟通边域经济以及促进东北及东北亚范围内跨地区、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和历史价值,进而结合先进保护理念提出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策略。为促进东北历史文化资源发掘、自然生态保护及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新思路,也为我国地域文化战略实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路径提供新视角。
-
向慕尼黑学习刘崇 李含悦如何实现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宜居城市之一的慕尼黑可以给我们讲述很多的故事。首先,建设步行街,提升老城区价值,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用老街坊里的新建筑满足对环境品味挑剔的要求。第三,见缝插针地加建有电梯、有护理的养老住宅。第四,老城区里建设大学,拥有了年轻人和教授、学者,就拥有了未来。慕尼黑在“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帮手,这里不但很好地保存了各种历史遗迹,而且将这些僵住重新整合利用,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本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慕尼黑对历史建筑可唏嘘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语言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