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王子今本书从性别研究视角出发,对我国古代神秘主义文化、秦汉性别关系、简牍及文学遗产中的性别史料进行多重证据的考察研究。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性别史书写的典范力作,为世人高度还原了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及生活场景,极具学术及文献价值。乾坤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本套丛书正是在“乾坤”名下做文史研究,内容涵盖三方面:一为饮食男女,性别是基本议题;二为文史文献,以文载史,文史同道;三为集萃,将碎片般散落在史籍里的女性史信息进行拾遗补缺,使其汇集在“乾坤”名下。总之,本套丛书所体现的大气、学术气、接地气,是它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
跟着档案看上海暂缺作者《跟着档案看上海》荟萃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 这些城市地标,不仅为上海人所熟悉,而且也是外地乃至世界各地朋友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充分反映了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华。通过这些地标,读者得以一窥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 描绘这些地标并不完全在于过往的梳理,更着眼于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迁和空间的更新…… 档案是历史的黑匣子,它不会说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关键在于档案人的解读。本书通过对档案史料的挖掘、梳理和研究,一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得以一一浮现;每一篇文章都有故事有细节,更有一定的开拓和深化。全书400多幅插图,绝大部分系档案馆馆藏,文书、地图、照片、实物兼具,中外文并收,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
-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探析姜立婷 著本书从审美文化的伦理观,自然观、宗教观、审美观念的核心角度对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论述。全书侧重于传统时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因素对营建活动的影响,并侧重于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基本逻辑之中的。本书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其观点具有思辨性。一方面推进了中国传统建筑审美文化传承理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为打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品牌”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本书值得广大建筑设计师以及建筑类专业的学生细心阅读。
-
外国现代建筑史图说毛坚韧 编著本书收录近400个案例,以图说的形式,通过词条式的“以点成面”的阐述,综合介绍了以欧美为主的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探求新建筑的运动,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后期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以及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末后工业时代建筑发展的倾向,内容涉及其间主要的建筑艺术流派及其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间的互动关系、建筑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以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追求等。本书对高等院校建筑学及相关设计专业学生的建筑史学习、考研复习,以及外国现代建筑史知识的大众普及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控制策略与实证分析徐秋实 著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河南省以及河南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的摇篮。中原的核心区域为河南。中原不仅足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古沈国正史沈学海 著《古沈国正史》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主要澄清了下述问题:确认冉(聃)国和沈国各是一国。周成王初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而在康王中前期,周公旦一孙辈,很可能是凡伯的庶子,被封为子爵,立沈国于平舆。而康王登基时的六名顾命大臣之一的彤伯,当是命沈时出入王命者。“聃、沈古音同,故为一国”是流传了千年的说法。《古沈国正史》引用古籍中聃字的注音,否定了这一说法。陈梦家和白川静提出沈子簋铭中“沈子”的“沈”为形容词而非国名。《古沈国正史》证实,此说概由误读金文“汸”字为“沈”字所致。《古沈国正史》还将沈子簋的年代和簋铭所反映的史实与古籍文献资料对照,证明两者可相互印证。楚国于楚成王末年与穆王初年这段时期在寝丘(今安徽省临泉县)设沈邑,作为中原战场的前哨军事据点。沈邑为楚、沈两国共建,对楚国的中原用兵以及春秋后期抵御吴国入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今河南省固始县误指为春秋时的寝丘或沈邑,是千余年来史家屡犯的错误。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又有多人踏入这一误区,因而得出了一些有关沈国和沈姓的不实结论。《古沈国正史》逐一予以驳正。
-
山海经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腔调依旧老洋房王承李铁 著本书设定的徒步历史建筑观光路线位干上海昔日的法租界西区—— 的衡复风貌区内。24栋 特色的老洋房传达着此区域百年来不曾褪色的气度、品质与格调——如果用一个《滋味浓厚》的上海方言词表达,那就是《腔调》。
-
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 第二册侯会 著国学是什么?简言之,便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他为此撰写了《经典常谈》一书,开启了以通俗话语讲解国学经典的模式。本书的写作,意在向朱先生致敬,并尝试为“常谈”续写新篇。——不端架子,不转文,力求使严肃的经典露出亲切的微笑,让佶屈聱牙的文字变得通俗入耳……参考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本书分为儒家经典(经)、史书典籍(史)、诸子百家(子)、文集诗薮(集)四册,分别逐一讲解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以“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部群籍、《老》《庄》《墨》《荀》《韩》等诸子经典及其他子部群书、文学目前很好文学家的诗文代表作。
-
严州古城石牌坊陈利群 著,缪承潮 编严州山清水秀,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历代文人骚客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多少文人墨客在严州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华丽的词章,不仅数量宏富,而且精彩佳作千年传唱,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经1300年的风雨,严州这一方热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而诞生了严州诗学、严陵理学、严州刻本学、严州牌坊学、严州方言学、严州史学等地域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需要我们去发掘和传承。这些极具严州个性的文化遗存,也是我们杭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需要我们去抢救和呵护。因为一座古城的湮没,首先是文化基因的衰落。严州古城是一座远去的州城,在当代中国的地域版图上已经找不到“严州”这个名字。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它已经奄奄一息,如不及时拯救,这座千年古府,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被世人所遗忘。这次由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拥江办)牵头,以原严州府治首县建德为主,杭州运河集团配合的“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严州文化复兴工程。希望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寻找严州古府修复的正确路径,真正实现“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宏伟蓝图。